有时,我会以打趣的口吻给身边的小伙伴说:“虽然,我可能看不出来谁最终能考上硕士研究生,可是,谁考不上,我却能一眼看出。”
事实上,我深知自己在这件事情上耍了一个小聪明。这明明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嘛,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小伙伴毕竟是少数,反之落榜的选手,则很多很多。因此,我当然可以大言不惭的指着谁谁谁说,“就看他的日常表现,我就知道他很难考上,甚至,可能连最后的考场他都不一定会去。”
换一个场景,我又可以说,“我看你呀,成不了明星偶像;成不了职业选手;做不到财富自由;做不到超级专业……”事实上,类似的话语,我可以无限罗列下去。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幸存者偏差”,其大意说的是,我们常常对极少数极少数所谓成功人士的表现印象深刻,而对于绝大多数失败的人,或中途放弃的人视而不见。比如,中了大奖的人,创业成功的人,一夜成名的人……然而,他们就是凤毛麟角啊,而绝大多数的小伙伴也就是不会中大奖,也就是会创业失败啊……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往往在探讨别人问题的时候,可以侃侃而谈,可一旦那同一个问题落到自己头上,他们则显得没有多少办法。就像是那些“情感专家”们,在分析别人的恋爱,婚姻甚至是家庭建设的时候,可以说的头头是道,可再一看自己的现状呢?咳!还是单身一人呢!
仔细想来,这同样是缘于“幸存者偏差”。
曾经,那些做出预测,并在很久以后,那个预测居然得以应验的人,他们当然会觉得自己认为的一切都是对的,其原因,无非还是曾经,他们做出的很多很多预测,都被他们忽略了,而仅有的一两次准确预测,则让他们记忆犹新。就像是,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展现,甚至是显摆自己的优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常常遮遮掩掩。可事实,大多数小伙伴本就是普通人,我们的优点就是极少,而缺点也就是很多很多。
再进一步,“幸存者偏差”明明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表面来看,自己可是一点损失都没有呢。若是自己没有预测对,那就算了呗,反正是别人的事,对与不对都无所谓啊。可若是一个不小心,自己预测对了呢,这敢情以后不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谈资,甚至是一个可以炫耀自己无数次的案例嘛。
同时,把自己更多的注意力用来关注他人,此事似乎也说明了,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是否成长。他们对自己未来的预测,对于不对,又能怎样呢?与从得到别人的认同相比,与在他人面前的炫耀相比,那根本就不值一提。
如此看来,这好像又进一步证明了,时常总结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在所有的总结当中,回顾、梳理自己注意力的开销必然是重中之重。究竟把自己的注意力用在他人身上呢?还是自己的成长上面呢?又,为什么他人的错误,我们总能一下子指出来,而对自己的种种缺点,却总是那么宽容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