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锦瑟哀弦悼商隐——读董乃斌的《李商隐传》

锦瑟哀弦悼商隐——读董乃斌的《李商隐传》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3-12-29 09:08 被阅读0次

    “作品在晚唐背景下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着重写其面对社会压抑和种种困厄所作的抗争,特别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终以杰出登上唐诗艺术巅峰的生命历程,也描写了他的爱情、家庭和性格的多面,全书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这是文史专家陶文鹏对董乃斌所著的《锦瑟哀弦李商隐传》所作的评价。 

    从评价语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这部传记含括的内容、书写的方式以及富有的特质。谈及李商隐,人们更多想到的是他的“无题诗”。这只是作为诗人的李商隐给诗人留下的标签;而生于大唐帝国大厦即将坍塌的时代,作为士子的李商隐有意无意地会被裹挟到残酷的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这样,谈及唐朝著名的“牛李党争”,自然少不了李商隐。尽管是被动的、无辜的,但是不论情愿与否李商隐都不可能逃离这场政治斗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的仕途。

    出生在仕宦之家,而且又与统治阶级同姓,这无疑对李商隐的发展具有先天的有利条件。但是,官微的父亲在李商隐十岁时就丢下妻子和两个幼子,一下子把这个原本可以衣食无忧度日的家庭置入到黑暗之中。作为家中的长子,李商隐尽管只有十岁,但明理懂事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所肩负的重任。可是,社会的大环境限制、年龄幼小加上原本家道的清贫,一家子的生活困境可想而知。日子再艰难,生活还要继续。母亲的坚强,宗族的帮衬和两个懂事孩子的“支撑”,一家人勉强度日。父亲在世的时候,对两个孩子的教育由母亲专门负责;父亲去世,母亲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家境的贫寒更不可能把他们送入学堂或聘请专门的老师教授他们。幸亏有熟读四书五经的宗族叔对两兄弟进行严格的教育。也正是这个时期打下的坚实底子,为两兄弟后来的发展储备了资源。

    日子不会因为过得艰难就转瞬即逝,在时光的流逝中小商隐慢慢长大。未到弱冠之年的他出于对道教的好奇,也是为了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17岁的他走进道观,成为了一名“道士”。不过,他的入道不是真正抛却世俗的所有,以“独善其身”的方式修身养性。之所以“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一方面在他内心始终对“长生不老”和“仙”充满了好奇。可是,现实境遇和理想的境况有天壤之别,这让李商隐无法真正沉下身子,静下心来潜心读经。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又回到了尘世。一段时间道观的生活虽然没有实现心里的预期,但是对李商隐后来的生活及整个人生都产生不小的影响。

    回到现实生活,李商隐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必须要走的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这人生的四大幸事是每个人都孜孜以求的,李商隐也不例外。尽管在道观有了短暂的修行,但是当回归现实面对家境的窘迫,再想想自己几近弱冠却无法撑起家庭,无法减轻老母亲为家庭辛苦的付出,无法让弟弟快乐地生活,李商隐心里是痛苦的。在为国效力、改善家人寒窘的生活境遇两大目的的作用下,李商隐走上漫长的科举之路。因受启蒙老师“不仕”思想影响而只习古体诗写作的李商隐,因为学的与考的不对路,所以进入考场信心满满的他等到放榜时只能落寞沮丧而归。对李商隐来说,每一次的落榜都是沉重的打击,更是意志的锤炼。不论是从“士子价值”的角度,还是从家庭担当的层面,他笃定而执着地认为自己必须要“金榜题名”,否则上愧于天、下愧于地、中愧于家族和亲人。有了这样的价值设定,接着就是付诸行动。李商隐虽然没有表现出东汉下层文士“出东门”的决绝,但是把家里的一切都交给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这对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残忍。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只能踏上这条“不归路”。

    从李商隐在科考路上摸爬滚打和在仕途上跌跌撞撞终未如愿的经历看,用“不归路”来描述还是比较准确的。经历过几次考场的失利之后,他只好选择走另一条路——拜谒有名望的权贵,投靠其门下,以求得到他们的推荐而实现仕进。对李商隐来说选择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忤逆自己心志的,但是为了实现理想抱负,他只能“忍辱负重”。身为显贵的幕僚,只能按照主人的脸色和要求做事。对李商隐而言,尽管没有入进士科,但前期自己没有进入京城前所散播在各地的诗文已经多少为自己挣得名声,那些尚懂诗文的显贵也多少对他有所了解,加上自己精心准备的拜帖文,所以主人出于对他才能的激赏,还是对他委以重任的。当然,这种重任不是意味着他可以参与幕主所有的事务,只是以一支笔帮助主人书写奏章表文,大部分都是官样文章。很显然,做这样的事情并非出自李商隐的本意。但是,为了心中不为人知的梦想,他只能“韬光养晦”,等待主人的奖掖推荐。

    性格决定命运,这在李商隐身上体现的十分突出。尽管李商隐对事功抱以极大的热情,但是面对政治的诡谲云涌,他知之甚少,甚至毫无感觉。正是这种政治的“幼稚病”让他吃尽苦头。首先择主而栖时,李商隐根本没有意识到当时政治集团斗争的残酷,尤其是几乎贯穿晚唐整个历史的“牛李党争”。尽管以自己卑微的身份还没有资格处于斗争旋涡的中心,但是因为先事主于牛党“党魁”牛僧孺,并学师于牛而成为牛僧孺的爱徒,可是后来又娶李党大员王茂元之女雪娘为妻,不自觉地让别人产生首鼠两端的感觉。不论是位高权重的,还是处于底层的,在政治派系斗争残酷的政治场域角力,一旦站错了阵营,对自己仕途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李商隐无意于政治站队,但是不自觉地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这就注定他的悲剧人生。当后人吟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句时,文字背后站立的是悲戚哀伤灵魂在无助的呐喊。(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瑟哀弦悼商隐——读董乃斌的《李商隐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wj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