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了,费曼先生》里面的主人公费曼先生是一位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他有着超越常人的好奇心,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但是又特别幽默。
他讨厌僵化死板,按部就班的思想交流,在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总是遵循“删繁就简”的原则,让那些即使看起来很复杂的科学道理或生物概念等都变得通俗易懂。
在普林斯顿大学时,有次参加哲学组的讨论旁听。哲学组的专业人士们讨论的题目是怀海德所著的《过程与实相》,与会者无不正襟危坐,表情严肃。
在教授就“本质物体”提问费曼时,费曼因为完全不懂得“本质物体”的概念,所以想以生活中常见的砖块为例来求证。
他就问砖块算不算本质物体。
谁知道,这个简单的问题却引发了原本都确信熟知“本质物体”概念的哲学家们激烈争论。
有的说:本质物体并不是指个别的砖块,而是所有砖块共有的普遍特性,即砖性才是本质物体。
有的说:本质物体指的是,当一个人想到砖块时,内心形成的概念。
专家们一个接一个地起立发言,场面一片混乱,贡献了数不清的关于砖的天才说法。
显而易见,自以为是天花板高度的专业哲学人士,其实完全不了解他们曾自以为熟知的“本质物体”。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费曼先生提问和思考时遵循的原则:通俗易懂,这也是他在终生的学习中一直坚持的原则。
后来,费曼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
一共分为4步:1.选择2.教授3.补漏4.精简,它的核心是:“用转述、教给别人的方法巩固自己的知识”。
1. 选择
选择是确定学习目标,明确概念、内容或主题
2. 教授
模拟自己是一位老师,面对完全不懂这个领域的人,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生动形象地讲述。
这一点来源于爸爸给费曼培养的思维方式。
比如有一次,爸爸给他讲百科全书里的霸王龙。
书里写到:“霸王龙有20英尺高,头有6英尺宽。” 虽然描述精准,但对于不认字的小孩子来说,20英尺、6英尺这些数字完全没有概念。
这时候,爸爸就会停下来解释: “意思是,如果霸王龙站在我们家前院,他的头就能伸到窗户高度,但却伸不进去,因为它的头太宽了,挤不进窗户里。”
从小孩子的语言来讲解,孩子就能够对这些数字有直观的理解,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助于长期记忆。
3. 补漏
如果对方听不懂,那就要对教授的过程进行回顾,看看是哪些关键点缺失造成的。
4. 精简
把对方没有听懂的地方重新梳理,分解,再尝试用简单、直白且条理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达。
以高科技闻名的硅谷流行一种“妈妈实验”,其目的是让产品的工作流程尽可能直观、简单,让“母亲”这种年龄大、技术不敏感的人群也能很快上手。
这种方法可以防止产品只是解决一部分像开发者这样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却难以推广到大众,导致生产规模无法扩大。
通过“精简”,教授的人也比较容易发现,自己是否真的理解,是否真的弄懂了正在教授的概念或主题。
知识虽好,能够“学以致用”才是王道!
我家大宝上初三,数学曾是他的弱项,成绩总是忽高忽低,不稳定。
问及原因他也莫名其妙,觉得自己已经熟背了定理、公式,并且错题也整理到错题本上了。
但是下次考试的时候,他还是有可能做错。或者,遇到基本类似但稍微变化的题目,他还是不会。
我决定尝试一下“费曼学习法”。
有天,大宝又在一笔一划地整理错题。我凑过去问:“这道题怎么错了呢?”
他有点心不在焉地说:“正弦定理用错了。”
“哦,什么是正弦定理?听起来很有意思,你给老妈讲讲这道题,我也学习一下好不?”
儿子来了精神,叽里呱啦开始讲起来。
我顺着他的思路听,听不懂的地方我就提出要求:“听不懂呢,这么深奥,你给妈妈换个方式讲吧?”
儿子想了想说:“好。”说着就拿起三角板,在草稿纸上画上一个平面三角形,换了一个思路讲。
…….
题目讲完了,儿子长舒了一口气:“妈妈,你真的听懂了?不懂的可要记得来问老师哟。”
儿子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但是一有空儿我就去听他这个小老师讲题。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儿子的数学成绩居然上升了,而且表现一直稳定。
期中考试,他还拿到了班里的第一名。
儿子非常开心地和我分享,并主动提出以后还要给我讲题。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发现自己其实有些公式、定理没有彻底弄懂,现在学得更扎实了。
而且,通过给我的讲解,他还意外发现了好多别的解题思路,甚至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水平,提高了对变化题目的应对能力。
一起学习使用费曼学习法吧,看看它能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哪些收获和惊喜!
快来和我一起读《别闹了,费曼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