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夏娃蓝”,陪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这是我在今日头条上创作获奖1000元的优质书评,
欢迎阅读~
今年新鲜出炉的电视剧《如果岁月可回头》,一开场就讲述了三个男人婚姻各自的不幸,他们不约而同遭到妻子的“背叛”和欺骗,导致婚姻黯淡收场,原本该安定的中年生活也由此变得支离破碎。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看这部剧的前半段的时候,我不禁感慨,怎么现代化的婚姻,越来越经不起风雨,随便打一个响指就坍塌了呢?难道“从前很难,一生只够爱一人”的爱情已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吗?
怀揣着对现代婚姻的巨大困惑,我邂逅了美国一本畅销40余年心理学巨作——《热锅上的家庭》,读完此书后,我对于婚姻很多的困惑一扫而光。
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最负盛名的精神遗产,书里讲述了布莱斯一家接受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由此揭开了家庭治疗的神秘面纱,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家庭从濒临破碎到冲出谷底重生的奇迹。
《热锅上的家庭》封面今天,我将结合书里重点和自己的人生经验,从“亲子教育课题的本质、原生家庭的羁绊和寻找婚姻困境的出口”这三大方面进行解读。
一:亲子关系就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冰山底下隐藏的才是真相
01.屡教不改的孩子不是真的坏,而是成了父母的替罪羊
我曾有幸在一家青少年心理辅导学校工作过一段时间,因此也接触过很多青春期的“问题少年”。这一类孩子,他们身上有着某些相似的叛逆行为:打架斗殴、逃课厌学、早恋、目无尊长,等等。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忧心忡忡,他们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进行“特殊”教育,希望孩子能改邪归正。
在工作期间,我发现一个现象,相当大部分孩子经过2-3个月的封闭式管教后,行为举止就会逐渐变好。可等家长兴高采烈把孩子接回去后不久,孩子的行为又会再次“复发”。
为什么问题少年的行为总是得不到根治呢?当时的我想不太通。直至我看了《热锅上的家庭》以后,我终于明白:一些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突出,屡教不改,大多与孩子的本质并无关系,而与孩子所在的家庭结构、关系以及父母的个体、行为模式关系更密切。
也就是说,如果只是孩子一味在做改变,父母还是原来的父母,家庭还是原来的结构,那么,孩子一旦脱离“特殊”环境,回到原先的环境里,他的行为肯定会恢复如初。
就像书里面,一开始,布莱斯一家把16岁的叛逆女儿克劳迪娅送去做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结果做了很长时间都没奏效,最后,深感挫败的心理咨询师把布莱斯一家介绍给了纳皮尔和卡尔,开始家庭治疗模式,克劳迪娅的情况才慢慢好转。
你以为,这就是青春期女儿的问题吗?当母亲卡罗琳泪声俱下地指控她的“坏女儿”的行为(和长辈吵架、离家出走、和异性过早发生性关系……)时,家庭治疗师却通过抽丝剥茧的案情发现,表面上是叛逆女儿在破坏整个家庭的和谐,可实际上她只是家里的一只替罪羊罢了!
真正让这个家庭陷入痛苦泥潭的是,父母之间日渐麻木和压抑的婚姻。可是,他们却缺乏直面本质问题的勇气,而是选择了让16岁的女儿来当双方发泄的工具。通过克劳迪娅这个角色,他们相互传递对彼此的不满、抱怨和冷言冷语。女儿是父母间的夹心饼干,不堪其苦,精神崩溃。
而且,当克劳迪娅发现因为自己“叛逆”行为,可以让父母短暂的结合在一起来对付自己、防止父母的婚姻冷却的时候,她的潜意识就默认了自己是家里“替罪羊”的角色和功能。
这也是作者为什么会说:
我们探究了整个家庭,试图发现它们的结构、节奏和模式,这些跟克劳迪亚的问题一样严重。
02.爸妈,为了减轻你们的负担,我宁愿去死
对于“替罪羊”这一角色的危害,我们在面对亲子教育这个课题的时候,绝不能掉以轻心。
有一位心理督导师,她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曾分享过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案子。
某天。有个上三年级的小男孩,他课间独自跑到男厕所里面,打开窗户,一脸凛然,企图跳下去。这时,刚好有位年轻的体育老师走进去,看到他的危险架势,想都不想立马飞奔过去把他拽下来。
事后,学校心有余悸,找来这位督导师和小男孩交流,小男孩漫不经心的说,自己的爸妈一天到晚总是为了钱的事吵架,如果自己死了,那么就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爸爸和妈妈也就不会再吵架了!
很多时候,做家长的头疼自己的孩子不懂事,尽给自己惹麻烦,殊不知,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很多病态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教会他的。
知名的心理学家李松蔚说:“家庭改变了,病人(孩子)的症状往往会不药自愈。”下面我们要探讨的,就是整个家庭-父母婚姻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进行重整和改变。
二:原生家庭的羁绊,正在扼杀婚姻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一个美式梦想而结的婚,以为婚姻能使我们得到照顾、呵护、关爱和理解,甚至得到一些在原生家庭里都没有获得的甜蜜和希望,使生活更加安全和幸福。
一开始的婚姻蜜月期的确如此,然而好景不长。当双方跌跌撞撞走进现实的柴米油盐,开始因为家长里短磕磕碰碰时,就会感觉自己的期待逐渐落空。最后惊讶发现,“自己的小家庭沦为原生家庭的复制品,于是夫妻开始互相疏远,不再信任对方。(但又没勇气改变现状)”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羁绊,总结来说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01.对原生家庭的认同感,让我们逃离不出轮回的梦魇
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笔下曾写过一个意味深长的《卡什坦卡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让我印象深刻。
小说里的卡什坦卡是一条栗色的狗,它的主人是一个贫穷的细木匠。因为贫穷,主人总是没有足够的食物喂饱它,不仅如此,主人还有一个儿子,整天以虐待它为乐。
比如,经常把它的后腿抓住从桌子上拖到地板上,逼它用后腿走路,拿它当铃铛玩,使劲拽它的尾巴……搞得它眼前发黑、浑身骨头酸痛、痛得咆哮大叫,但更令人难受的把戏是:
费久什卡(主人的儿子)在绳子上吊一块肉,让卡什坦卡吃。等它吞进肚子里,他却哈哈大笑,把那块肉从它的胃里拖出来。
后来有一次,卡什坦卡陪主人上街干活中途不小心走丢了,在饥饿和寒冷中邂逅了它的新主人。
新主人是一个马戏团的小丑,温和有爱,他给它吃饱吃好,让它睡在柔软的垫子上,从不会像原主人一样用脚踢它,骂它,更不会有人虐待它。等卡什坦卡习惯新环境以后,新主人开始训练它表演,还给它取了新名字,让它成为马戏团的一员。
时机成熟后,有一天,新主人带着它上台表演,底下满席观众正等待着这个“新人”的精彩演出时,突然有人大喊它原先的名字,原来是原主人和主人的儿子认出了卡什坦卡。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卡什坦卡二话不说离开新主人,它拼了命奔向原主人,然后跟随原主人回家,过上了原先饿肚子和被欺负的生活。
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能使他们恐慌(蕴含他们内心最糟的害怕的部分)的人作为伴侣?因为当一个人对认同感的需求非常强烈时,那么,这问题已经超越快乐或痛苦的范围。
故事里的卡什坦卡最后的选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翻版:一个人对原生家庭有强烈认同感所产生的抉择。
02.情感转移是夫妻关系的隐性杀手
作者说:如果有任何一方在原生家庭里曾遭受重大创伤或挫折,这种将配偶当成父母的转移就可能严重影响婚姻。
案例里的母亲卡罗琳,她自己的母亲是一个强势的女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经常对她指责挑剔有加。于是,在婚姻里,一旦夫妻两人争吵,卡罗琳在不自觉当中就会把丈夫大卫当成孩提时代好挑剔指责的母亲,而她自己则变成了一个软弱无助的小女孩。
当卡罗琳把对母亲的恐惧移情到丈夫身上时,丈夫就会默契地配合她大怒,她也会很默契地配合流泪。在自己和大卫发生冲突过程中,她经常与自身(原生家庭)过去微妙而无形的梦魇和想象奋战挣扎。两人为此都疲惫不堪。
03.渴望对方拯救自己,给婚姻套上沉重的枷锁
婚姻中有太多奢望,太多“帮帮我”的非分要求,一旦力竭,双方都会变成受伤,孤单,变成戴着大人面具瑟瑟发抖的孩子……
朋友小F,从小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结婚后,她在很多生活细节上就开始依赖老公。比如,她不愿学车,她丈夫只好每天上下班接送她,给她各种跑腿;她方向感不好,每次出门都要让丈夫帮她提前查好路线,发送到她的手机上。
再后来,她在职场工作不顺心,天天嚷嚷要辞职,可是辞职能干嘛她又没想好。依赖成性的她,不愿自己探索答案,而是整日缠着丈夫给她参谋。当丈夫提出的建议不合她的心意时她就生气发火,觉得丈夫不理解她,不是真心想要帮助她。
就这样,小F的恳求逐渐变成了愤怒的要求和压力,她换着法子暗示老公:假使我不能说服你满足我的要求,那我就采取强制的手段!
丈夫呢,自己在工作上也压力重重,逐渐对小F的百般依赖感到厌烦了。后来,他开始逃避她,下班就和酒肉朋友混迹在一起,不愿回家(婚姻转移压力的“替代品”)。
小F越发感到不爽,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她不甘示弱,天天把“你不懂我,你不爱我,离婚吧”等消极字眼挂在嘴边,于是婚姻硝烟四起、痛苦压抑。
作者说,当人们感觉害怕并且需要依靠时,便会大力寻求配偶的支持,要求配偶在其生命的“主要”支柱,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另一半可以提供具有魔力般的图腾式的安全感……我们真是将太多需求带进婚姻中了。
三:冲破牢笼,寻找婚姻困境的出口,共赴美好前程
书里面,布莱斯一家最终化险为夷,妻子寻找到了自我,和丈夫的感情重归于好,孩子健康快乐,各奔前程。很显然,他们最终胜利了。
婚姻本身就是一个历练场,我们在婚姻里暴露出来的所有问题,其实本质都是指我们自身。当我们了解到婚姻的真相、认识到问题的本质,逐渐改变自我的认知和行为时,那么整个家庭结构将开始重新建构、亲子教育难题瓦解,展现可喜的局面。具体做法如下:
1. 放弃指责和怪罪,学习新的沟通法则
①学会述情
在治疗期间,卡罗琳有一次又和克劳迪娅发生激烈矛盾,原因是她“命令”克劳迪娅帮忙到厨房干活,克劳迪娅极其不情愿,她勉强做完卡罗琳分配的活后就马上就跑掉了。
卡罗琳感到很愤怒,她认为女儿长大了,应该自觉学会帮自己分担家务,而不是像皮球一样,踢一下才动一下。
回到治疗室,当两人再次重演当时的情景时,治疗师揪出了他们的错误: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地攻击别人。
例如:把“你只会偷懒”,改成:我在厨房里感觉好烦好难过,你可以帮帮我吗?
在《爱的五种能力》一书里面,“述情”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能力。
隐忍伤害自己,指责和抱怨伤害对方,用不伤害关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感受,就是“述情”。
述情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说话要客观、不带情绪和批判;第二个,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让对方能够更快的了解你的想法。
书里面有6个经典句型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1.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直接告诉对方,比如:我今天心情很失落。
2.当对方令你感受不好(或好)时,告诉对方你的感受!比如:你这样做我很开心(难过)。
3.告诉对方你的需求,而不是解决方案。比如:我渴了!而不是“给我倒杯水!”
4.说出你喜欢的,而不是你不喜欢的。比如:我喜欢吃清淡的食物!而不是“我讨厌吃辣的!”
5.使用“可以”替代命令。比如:你可以拖一下地吗?而不是“把地拖一下!”
6.说出“我希望”,不说“你应该”。比如:我希望你可以早点回家!而不是“该死,你应该早点回家!”
②学会倾听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说: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而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
书里,大卫和卡罗琳有一次对话是这样的:
卡罗琳:大卫!我每次都用心聆听你的抱怨和困扰,我是真的在意。可是如果我那天过得很糟糕、觉得孤单,累的半死……你就只会随便应付两句,赶紧摆脱掉话题,你从来没有用心听我说过。
大卫:我并没有不重视你的感觉和你感兴趣的事,我只是刚好没有按照你希望的方式来称赞你。
卡罗琳:我们根本不是在谈论什么赞美的话。你知道我并不希望你说什么好听的,我要的是你的感觉。
你究竟有没有用心倾听一个人的话,TA是可以感受出来的。很明显,大卫并没有用心去聆听妻子对生活的一些感受,他于妻子而言是一个感情麻木的傀儡。
斯科特·派克对“如何倾听”给了我们非常受用的指导: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倾听者需要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样一来,听者与说者便通过语言结合在了一起……当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完全接纳了对方,那么,说话者就会被完全接纳的气氛下,变得更加坦诚和开放,更愿意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保留和隐蔽。”
2.冲出谷底,发现自我
我有一个发小阿花,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然后在工厂里认识了一位男工人,两人迅速擦出爱的火花,恋爱不到几个月就私下定终生,她义无反顾远嫁他乡,同年怀上宝宝。
然而,婚后第二年,他们的婚姻就出现了巨大的矛盾,两人经常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老公对她更是拳打脚踢、毫不留情。后来,她实在忍无可忍,一场早开的爱情之花以她抛弃孩子,落荒而逃凄惨凋零。
她离婚几年后,我们见过一次面。看着她黯淡的面容,空洞的眼神,以及从她嘴里飘出的匮乏的言谈,我似乎明白了作者所说那句话: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个人还没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
很显然,阿花的婚姻之所以惨遭不幸,除了遇人不淑以外,还和她没形成独立的自我有关。一个早早辍学,只草草瞄了一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的人能有怎样的独立自我呢?她只不过想借婚姻逃离孤独罢了。
3.放弃共生,迈向独立
什么是共生?就是你认为你时刻需要和伴侣、孩子,乃至整个家庭一起共进退的执念。
电影《婚姻故事》里面的女主角妮可原先是一位演员,婚后她为了照顾丈夫和孩子逐渐耽搁了自己的事业,可当她的事业有新的机会降临时,丈夫却不愿为了她的梦想妥协一点点,最后,绝望的妮可果断选择和丈夫离婚,坚决迈向个体独立之道路。
不可否认,有的时候,共生束缚是扼杀我们生命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因为在婚姻里,即使你后知后觉产生自我意识,渴望新的生长,然而,配偶为了保持家庭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不愿意跟着我们冒险,或者配偶为了保留原生家庭的认同感,强烈阻止和对抗我们做出改变。
这个时候,请勇敢放弃共生,率先引领冲出去,唯有这样,才有机会改写痛苦窒息的婚姻现状。
《婚姻故事》里的妮可
4. 重新塑造婚姻观
①两个人可以同时追求自我实现
现在已经不再是男尊女卑的时代了,也不一定非得男主外女主内,如果有梦,两个人都可以去追求,不需要靠谁自我牺牲去喂养谁的梦想和事业。
所谓婚姻和事业只能二选一,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思维枷锁和限制罢了。
②敢于释放内心情绪,别对什么事都讳莫如深
我的原生家庭和书里大卫的家庭相似,表面上一家人相处正常,可是实际上,家庭成员之间从来没有谈过心,彼此间不知道对方有什么快乐和烦恼。这种长期的相处模式,令我从小到大养成习自我压抑的习惯,总不愿意和身边的人去谈论自己的心事。
婚后,我也会常常因为不敢释放内心情绪,总是一个人莫名生气流泪而惹得老公措手无策。后面,我学着慢慢打开心扉,放下对什么事都讳莫如深的态度,才渐渐感觉到了小家庭有了新的活力正在涌进。这种活力,同原生家庭那样死气沉沉、冷漠无情有了本质的区别。
一个有爱的家庭,一定是一个彼此能够坦诚交流心事的地方。家人之间应该学会相互开玩笑,学会放松和幽默的能力,才能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玩。
③学会美好聚焦的能力
阿拉伯传说中, 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
在旅途中, 他们吵架了, 一个人给了另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受辱,一言不语, 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 到了沃野, 他们就决定停下来。 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朋友好奇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一个笑笑地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受到一个深刻的启发:和伴侣或朋友相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美好聚焦的能力,而不是把目光和焦点永远放在对方不好的地方。
任何一桩婚姻,不可能十全十美。正如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里说:“任何一个与你结婚的人都肯定会缺失某些可取的品质,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会关注配偶所没有的东西,忽视他们已有的美好品质,因为我们把这些美好品质当成了理所当然。”
学会美好聚焦的能力,不要吹毛求疵,善于发现伴侣身上的美好,懂得珍惜和欣赏,才能长久维持一段健康有爱婚姻。
写在最后:
《圆桌派》节目里面,作家马家辉说曾过一段类似这样的话:
如今的共居(婚姻)已经不是古老现实的互相照顾的需要,而是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关系。我和你在一起,不是为了我生病的时候你能照顾我,也不是我饿了你来给我弄饭,我只是很纯碎的喜欢你,希望和你在一起。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对婚姻的诸多要求和期望,那么,婚姻危机一定会大大减少。就像网上曾经很火的一句话:“如果你对伴侣毫无要求,那么你所得来的,全是惊喜”。
在我刚刚步入婚姻半年的迷茫阶段里,《热锅上的家庭》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领悟到了深陷婚姻围城里的不快乐所为何因,也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希望你也同样可以在这本书里收获到建构幸福婚姻的诀窍!
作者夏娃蓝,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抄袭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