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一课   文化产业的基础

第一课   文化产业的基础

作者: 飞花似梦8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9:10 被阅读44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工业化、后工业化推动了经济的飞跃发展,但同时产生的利益至高的理念,却往往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农耕文化却在劳作中顺理成章地建立起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最为密切的关系。作为炎帝故里,高平似乎尚遗存着朴实敦厚的气息。

经济转型期的高平小城经历了失落与迷惘,但几千年农耕文化的滋养使他天生具备了不焦不躁、悠闲自足的气质,因此便拥有了可贵而踏实的慢时光。农耕文化的理念还在这里孕育出了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如涓涓细流滋润诗意着这方土地。

高平黑陶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仅选料方面就要经过暴晒、浸泡、澄泥、过箩、发酵等多道工艺,如果省却了某个环节,那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就会大打折扣。

黑陶制作最好的原料是红土胶泥,而高平则具备红土储量巨大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将敦厚的土与优雅的水搅拌缠绵,直至完全融合,再经高温淬炼,当柴火烧制达到理想温度,再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这个过程产生的浓烟,便会神奇地形成一种独特的无釉无彩的碳化窑变。浴火重生后的黑陶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叩之如磬,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争美。

数千年前,祖先炎帝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耕而作陶”“作瓦曰陶”。2015年,考古人员在羊头山山顶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就有大量陶片。如今,高平黑陶以其独特的姿态绽放出“人类童年的智慧之花”。如今,后世子孙们正继承着先祖的工艺和精神,向着深不可测的未来继续绵延。

高平还是潞绸的原产地,而且是潞绸延续至今的惟一传承地。人类从炎帝织麻为布的远古走来,经过智慧的筛选与演变,衣料也由粗陋到精致。当浙江杭州等南方的丝织业尚未发达之时,伴随着清脆的驼铃声到达西域各国的丝绸大都来自山西。直到明清两代,丝绸业最为发达,便也是潞绸的鼎盛时代,当时的八大丝绸产地,潞绸是惟一的北方代表,与杭缎、蜀锦齐名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1个儿子朱谟就藩潞安府后,除了组织本地的潞绸机户,还从外地征集了许多机户来潞州织造潞绸。明弘治四年,朝廷在潞州设“织造局”,负责管理潞绸生产、调剂、运输、上贡等事宜。潞绸织造自此走上由官方督办的规模生产。

据史书记载,明嘉靖时潞安府每年上缴户部农桑绢300匹,生丝绢1200匹,大潞绸30匹,小潞绸50匹。特别是双丝泽绸,以织工精细、质地优良而畅销大西北。

历史上从没有哪一位皇帝像万历这样对潞绸痴迷。他执政皇权48年,坐派潞绸半个世纪,即使在弥留之际,也没有将其忘记。大殓内的万历一手摁下的是12个五十两的黄金大锭,另一手托上的是来自山西潞安的64匹丝绸。三百多年后,当考古人员徐徐打开万历棺椁的那一瞬间,山西的潞绸终于重见天日,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绚丽和旖旎。

如今,高平“吉利尔”早已享誉世界,延续着千年不衰的潞绸文化,传承并创新着这一古老而不朽的传统文化遗产。

作为农耕文化的发源地,高平从来都不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地方。在科技文明还不发达的时代,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疾病伤害,原始质朴的人们学会了通过祈祷神灵的帮助来舒缓痛苦与无奈。

于是,每逢节日庆典、迎神赛社、结婚迁居或寿辰周年等,便会以乐铺设,隆重举行一些庆祝、祭祀活动。

八音会则是指主要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进行民间音乐演奏的临时性班社。它以自发的群众组织形式,活跃在民间各种娱乐场合,起着相互帮忙和助兴的作用。

明清时期,上党地区的八音已非常普遍,只要有十几户的自然村庄就会有一伙八音会,大村有两三伙也不鲜见。人们以它所在的村庄或街坊称之。遇有活动,便被请去吹打一番,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配合的乐手们,则做出相应的表演,或喜或悲,或怒或怨,浑然一体,完整和谐。

这种流于民间业余的演出队伍,客观上为上党梆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一些较高水平的、较为专业的八音会,逐渐演变为上党梆子职业戏班。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劲。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剧目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

《通鉴外纪》记载:炎帝“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炎帝制琴作乐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劳动之余的娱乐,更重要是为了以乐匡正天下,和谐人心,教化民风。

如今,上党梆子已把承载的情怀深深植根于高平人民的心中,戏迷乐此不疲,票友随处可见,群众百看不厌。上党梆子已成为晋城乃至整个晋东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从1991年至今,上党梆子先后在中国戏剧最高舞台上获“梅花奖”的共五人,其中有四人是高平美女,另一个是高平帅婿。人称“高平梅花四朵半”。

首阳巍巍,丹水汤汤,高平人一面紧跟时代的步伐,一面铭记着来自远古“以人为本”的先祖的告诫,不慌不忙继续演绎着属于高平的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一课   文化产业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z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