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什么是写作的强相关——《三川玲:顺应孩子天性的写作课》读书笔记2

什么是写作的强相关——《三川玲:顺应孩子天性的写作课》读书笔记2

作者: 松的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5-04 22:58 被阅读0次

    “五一”没出门,宅在家听《三川玲:顺应孩子天性的写作课》

    三川老师对传统写作技法提出“四大严重怀疑”。

    第一,怀疑好词好句都能写出好文章吗?

    三川玲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她专门去查了《中国诗词大会》和《成语大会》前三名的资料。发现他们几乎没有好文章行世!这意味着,他们写作的文章是跟他背诵好词好句的能力是完全不匹配的。只能说明一点,就是背这些好词好句跟写作不高度相关。

    所以她认为“好词好句未见得能导致好文章。如果你想让孩子写好文章,让他去背好词好句,就妄图以为必然会得到好文章的话,我想90%以上的可能性你是得不到的。”

    看到这一段话,我陷入了沉思。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确实每个学期都孜孜不倦地让孩子们准备一本“积累本”,抄下好词好句,想让孩子们把这些好戏好句用在他们的作文上,但确实收效甚微。同时也尴尬地发现,有些作文堆砌词藻,显得文章虚假空洞,而一些文章语言简洁,却描写准确生动有趣……当然,文中出现贴切的成语或诗句,确实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但这只是对一些合适的文体来说而已,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我认同积累好词好句对于能写一篇好文章来说,确实不是强相关。

    第二个严重怀疑的东西是什么?叫做读得多就写的好。

    三川老师说经常听见周围有人在说,某某某读书读得很多,怎么觉得他写的一点都不好?每次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举一个身边朋友的例子告诉我说。读得多跟写的好,跟能写出来都没有什么关系。

    可我也观察到一个现象,在小学阶段,不会写作文的(错字、别字连篇,语句不通,整篇作文读下来不知所云的,)一定是读书少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生活条件等的原因,接触除了语文课本以外的书籍很少。当然,在一个班里写作文较好的无一例外都是阅读量较多的孩子。确实也有些孩子阅读量也挺大的,但表达平淡无奇,但起码他是可以写一篇通顺的文章。因此,我个人感觉,阅读对于写作很重要,它是写作的基础之一,至于往上提升要求要写一篇“好文章”,那确实不能仅限于多读书了。

    第三个怀疑是有关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作用。

    三川老师认为,;“好文章的话是一定不会超过两层三层意思的,是绝对不会长得像蚯蚓像树枝像气泡那样形状的没有那么多层次。”

    我想着是三川老师对目前无处不用的“思维导图”的一个反感吧。其实“思维导图”用在写作中只是以前“写作提纲”的一种变体而已。当你有写作材料,有写作的冲动,“写作提纲”可以帮助你布局谋篇,把写作内容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一篇文章的提纲简练明晰,确实不用搞成“思维导图”那样“把它画成蚯蚓的形状或者气泡的形状或者树枝的形状”。

    三川老师在这一段内容的阐述中,一些观点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如果一个没有思维的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他把它画成蚯蚓的形状或者气泡的形状或者树枝的形状,他就会有了思维吗?没有思维的人依旧没有思维。”

    “一篇好文章其实只能传递一个核心的意思,一个中心点。”

    “文章需要的是痛快,那么痛快的文章有什么特点?痛快的文章就是几乎不会超过三层,甚至不会超过两层,它的关系不会超过这么多!”

    “写文章的规律,越简单越直接,一刀插进心脏,这样的文章才越有力量。”

    第四个严重怀疑是懂得文学规律,就懂得写作了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在心底轻轻地叹了口气,这可是在小语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呀!三川老师提出的观点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

    “就好像一朵花,它是先懂得了开花的规律才开花的,还是它自己就知道开花了呢?写作跟开花很像!那么哪一个作家是看了篇文艺批评家归纳出来的写作规律之后,写作出了一篇文章,一部小说,个作品呢。你会发现倒过来了。我们通常写了很多作品之后,文艺批评家从若干作品总结出了文学的规律。文学作品的创作并不是按照文学规律来的。而文学规律是因为有了作品他才来文学规律的。我们不能把这个东西搞颠倒。”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教学程序大多是这样的,回顾单元课文,提炼出这些课文在篇章结构的一些共同特点(找规律)和不同点(不同的写作方法),然后抛出本单元作文题目,带领学生分析,我们可以写些什么,参考本单元课文总结出的文体写作规律,我们来怎样写这篇作文,如果要写好,我们又可以参考哪些写作方法。

    这样一轮下来,自己觉得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收上孩子作文后,马上强烈地感受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因此,总觉得作文教学是一件很“玄”的事情,要写得好的,总归写得好,写不好的,你怎么教都写不好!

    三川老师质疑了这么多:背好词好句、读得多、把思维导图用于指导写作、懂得文学规律这些与写作都是“弱相关”。那什么是写作的“强相关”?

    三川老师说:

    “大脑智力活动痕迹明显的时候,这个时候跟写作是强相关的。”

    “当你的大脑在感受这个世界,在理解这个世界在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么你一定是在为写作做准备。而写作只是把你大脑的这些运动给记录下来而已。那么最重要的是看究竟有没有思考,有没有感受?有没有理解?来決定写作的先決条件。”

    关键词:感受、理解、思考。

    基于这样的观点,三川老师设计的三个小时的写作课,只分两部分,前面的的两个小时20分钟,是在帮助孩子们激发他们的大脑活动,激发他的感受,激发他对一个事情的理解,激发他的思考。

    “积累大脑里面的思想,在积累你胸口当中的那股写作的欲望。”

    然后在这两个都积累得很好的时候,最后剩下的40分钟,趁着他们这热乎乎的在大脑里面翻腾这些东西的时候,递上一张纸,把它写下来。

    这让我想到了活动作文,也是强调感受、体验,但三川老师的课更强调思考、理解。我觉得这就是教学中最难操作的地方。

    三川老师设计的课程做了很多的努力。

    “一分钟人物观察:像大侦探福尔摩斯一样观察人”、“三分钟性格观察:学会洞悉人性的表达”、“个性快递:原来我是这样的”、

    “玻璃瓶子打开的日常感受力”、“爱的五种语言——从此会写我爱妈妈老师爷爷奶奶一切人,一切爱”、“价值观拍卖:启动人生思考的影响力”、“盲行地图——孩子说手臂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沉默二十分钟——孩子们记住的事情比说话时多”……

    我在课程的设计中,惊讶地看到了很多心理学的方法在里面:团体辅导技巧、心理测试,情感沟通、甚至还有风靡世界的正念练习……虽然我听的是线上课程,但我仍强烈地感受到课程对孩子的感受、理解、思考的充分调动。这样的课程,想不让孩子喜欢写作都难呀!

    下一步,落地到课堂上,才不枉这个“五一”长假宅在家的这段光阴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是写作的强相关——《三川玲:顺应孩子天性的写作课》读书笔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cq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