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对影评并不熟悉,以前也从未尝试写影评,只是每读一本书都会尝试写下自己的读后感,看过电影《闪光少女》后,我特别想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当然,从专业的角度去揣摩和分析电影的艺术细节,只是分享一下小众的观影感受,从最简单纯粹的情感角度。
电影《闪光少女》主要讲述了女主角陈惊的故事,陈惊就读于一所音乐附中的民乐部,学习扬琴,她恋上了西洋乐的校草师哥王文,自信满满的她为了向师哥证明自己,与502寝室爱好二次元的民乐学习者组成了2.5次元乐队,当然,还有陈惊一直的男闺蜜油渣。不顾民乐与西洋乐的宿怨,陈惊执意要造就一段“传奇之恋”,故事到了最后没有成就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却成就了青春励志的成长。
电影抛开了一贯的狗血虐心桥段,每个情节都传达出满满的正能量,以及正确的三观。陈惊喜欢上王文后,没有烂俗的献殷勤和死缠烂打的行为,而是努力提升自己,这无疑打破了青春电影的传统走向,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讨厌矫揉造作的女主,在电影中,陈惊无疑是爱情中卑微的那一个,王文是校草,是钢琴大神,也许她的喜欢是奢望,但她没有玛丽苏的幻想,努力提升自己获得的成功远远比主角光环带来的蜕变更让人感动。
陈惊有倔强,在小霾指责她的随意后,她这样说:“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就喜欢了师哥那个烂人那么久,不知道为什学扬琴,就傻乎乎的学了那么多年。”她有自己的坚持,但在之前,她可能并不明白自己对民乐的情感,但她最后拎清了,她摆了蜡烛向师哥告白,却当众被奚落,还引发了民乐与西洋乐的又一次混战,没有哭闹,没有颓丧,她漂亮的回击,“等以后你回想起17岁,肯定比我们后悔。”少女落泪了,但并不难看。
当《闪光少女》上映后,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被名字耽误的好电影,也有人吐槽其中的二次元和音乐的混搭,可其中传达的情感却是纯粹的青春,它不是完美的,却还原了一个“正版”的青春。
近几年来,电影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青春题材的电影不乏少数,也有不少获得好评的大作,但题材、剧情都呈现同质化,逃课、打架、堕胎、自杀等成为了主要桥段,那些青春无一不是兵荒马乱,主角往往自带光环或者“天赋异禀”,从来只有“一路开挂”和“惊天逆袭”,脚踏实地的努力往往不是关注的重点,这无疑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作为一个理智的观影者,我实在不敢苟同这样的青春。
其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当主角呢?大部分都是平凡的,有一天,同学的小妹和我聊天,小姑娘深受狗血小说和狗血电影影响,她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是不是逃过课?我说没有,她说你的青春真苍白,我说那你认为青春该是怎样的?她于是复述了大量狗血桥段,我在心里呐喊:“不,青春不是这样的。”
之所以对《闪光少女》好感爆棚,更是看到了除开爱情之外少女守护的东西,比如女主和她的朋友们热爱的音乐,维护的公平与正义。
502寝室的少女们热爱二次元,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甚至和现实有些脱节,她们的执着不被家长和朋友们理解,在面对社会的残酷时也显得无力,但她们终究还是守住了自己觉得珍贵的东西。电影中有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场景,那便是民乐与西洋乐斗琴的桥段,没有人说话,他们安静的开始,安静的结束,当唢呐声响起,民乐压下西洋乐时,我还是落泪了。这无关年少的意气与冲动,也无关个人的荣辱,他们只是为自己争取了一份公平的对待,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更值得赞赏的是,民乐胜利后,没有咄咄逼人让西洋乐的学生履行赌约,大方的承认对方的高明之处,诚恳的请求对方的帮助,这是少年需要的大度与宽容,音乐没有高低,没有阶级,这样的道理,同样适合任何事物。
影片结束,王文与陈惊在剧院门口相遇,我想,少年与少女都没有遗憾,这才是爱情应有的模样,喜欢时全心全意,愿意为喜欢的人努力蜕变,不喜欢也不是仇敌,不用形同陌路,彼此怨恨。当然电影中也有默默付出的人,那便是陈惊的男闺蜜油渣,我不知道陈惊有没有明白他的心意,油渣付出了很多,但在爱情总不是交易,谁又能要求一定要有对等的回报呢?
电影的细节当然不止这些,许多东西只可意会,相遇每一个经历过青春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对青春怀有憧憬的人,也能从中看到美好,这本来才是青春原本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