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疗愈写作
如戏人生谁不“装”?

如戏人生谁不“装”?

作者: 心语花香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08:56 被阅读25次
树还是那棵树,被赋予的角色不同,意义就变了

      对于什么是社会角色,我国学者指出,社会角色包含了角色扮演者、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要素,于是,他们把社会角色定义为”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正如比德尔所说,这些角色定义都无所谓对错,它们都从一种视角强调了角色现象的一个侧面。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科学的角色定义包含三种社会心理学要素: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因此,对于任何一种角色行为,只要符合上述三点特征,都可以被认为是角色。角色即为”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角色的分类

社会上角色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国内外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社会角色进行各种划分。

(一)根据角色存在的形态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理想角色,也叫期望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理想角色总是尽善尽美的,它是一种”应该如何“的观点。如做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做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等。理想角色可以使明文规定的,许多规章制度都体现了理想角色的本质即其要求;理想角色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表现与于社会公德、社会习俗和社会传统等对人的各种要求和期待之中。理想角色属于社会观念的形态。

领悟角色,是指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理想角色是领悟角色的基础,但是,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认识水平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想方法不同等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角色的规范、行为模式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如对于领导角色的理解,有些人认为领导应该是民主型的,应该以高关心人为工作重点;而有的领导者认为领导应该是专制型的。所以,领悟角色属于个人体观念形态。

实践角色,是指个体根据他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而在执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领悟角色是实践角色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因而,即使对角色有相同的理解,落实到行为时也未必相同。实践角色属于客观现实形态。

(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它通常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物的基础之上,如性别角色以及由父子关系产生的父亲角色或儿子角色等;还有一些角色是由社会规定的,如封建社会中通过世袭制度继承形成的皇帝、公爵等角色,也属于先赋角色之类。

自致角色,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的角色。自致角色体现了个人的自主选择性。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的多数角色都是自致角色,包括个人职业的选择、婚姻家庭的缔结、事业的成就等方面的角色,这些都是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的。如学生、战士、教师等都属于自致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需要具备独特的素质、才能、技巧和特殊的训练。

(三)根据进而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也称正式角色,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他们在正式场合下的言谈举止、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办事的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都必须按照规定办。如政府外交官、法官、议员即属此类。规定性角色要求理想角色和实践角色是高度一致的。

开放性角色,也称非正式角色,是指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如父亲、朋友、非正式群体的自然领袖等都属于开放性角色。这类角色的行为者有很大的行为自由,有利于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

无论是正式角色还是非正式角色都可以测量。大多数研究者侧重于研究表现更为主观的的非正式角色,他们一般采取三种研究方法:观察群体成员;要求群体成员描述他们在群体中的角色及确认谁会和它们扮演相应的角色;要求每一个群体成员概括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是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Dahrendorf)关于冲突理论中的两种基本概念。他认为,只要人们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群体或社会,并在其中发生互动,则必然有一部分人拥有支配力,而另一部分人被支配。具有支配他人的权力的就是支配角色,而受他人支配的即受支配角色。达伦多夫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这两种角色具有下列特征:(1)在每一个受权力关系支配的群体内,作为支配角色的人和作为受支配角色的人必将形成针锋相对的非正式阵营。一般来说,作为支配角色的人总是极力维持现状以维护其既得的权力,而作为受支配角色的人必将设法改善受人约束和限制的现状以获得自己的权力。(2)这两种角色必然要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群体,各有自己的方针、计划和目标。总之,这两种角色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发挥在那的关系之中。

(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把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功利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这种角色的价值在于利益的获得,在于行为的经济效果。生产行为和商业行为就属于此类。一个公司经理的角色行为,在于能为这个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功利性角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表现性角色,是指该角色行为是不计报酬的,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表现性角色,其目的不是报酬的获得,而是个人表现的满足。如演员表演、医生看病、教师教学等,都是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所驱使的角色行为,是个人地位的责任感、义务感的实现。很显然,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观众的掌声比票房收入更能使他获得满足感。

(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 程度低到参与参与程度高分为七种类型。

在萨宾和艾伦的《角色理论》一文中,两位角色理论家根据角色参与的程度,将角色分为七种类型。

参与程度与角色类型 角色实例

1. 0度参与 街上行人、电影观众

2. 漫不经心参与 浏览商品的顾客

3. 传统仪式性参与 婚丧式中参与的亲友

4. 生物性参与 母亲对子女、专心致志的科学家、虔诚的教徒

5. 神经质型深度参与 职业赌徒(倾家荡产都在所不惜)

6. 情迷意乱的参与 深恋的情侣

7. 精神与外物合一的参与 神灵附体的道士

      再次学习上述内容,对“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人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整饰自我形象,达到一定的目的。”(心理咨询师,2012年版,第11页)这句话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首先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的角色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角色中参与度和具体表现也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每个角色中当事人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面对不同情况下外在要求的变化,和自身需求的满足,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整饰自我形象,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工作中,我要教书育人,就要扮演好为人师表的角色,以满足社会期待。回到家,我在孩子面前是母亲,在母亲面前是女儿,就要考虑她们对我的需求。我就是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满足他人的期待,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各种角色参与度的不同,在于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如果我把事业看作自己的第二生命,那么我就会在教师这一角色上提高参与度,全身心投入工作;如果我认为女人的本分是相夫教子,那么我在家庭上就会深情投入,工作上的事情应付了事。总之为了维持各方面的平衡,该“装”就得“装”,要不怎么有句俗话说“人生如戏”呢,虽然演好不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戏人生谁不“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dz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