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第一次看到身边的人说话结巴,当时觉得新奇,学着他说话,从此开始了一段煎熬的说话历程。
刚开始学着别人结巴说话只是好玩,并不会意识到这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什么,等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了,这个时候说话已经有结巴了。身边的小伙伴看到我这种情况,有意或者无意间,拿我结巴的事情开玩笑,当时瞬间觉得无地自容,多希望有一个地缝让自己钻进去,隐藏自己。
对于口吃这件事,由于自己的在意和自卑,使自己越来越少的开口说话了,很少公开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尽管我曾经也是一个很活泼的人。
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说话的困扰。别人可能更多的是紧张说话的内容,而我却是紧张怎么开口说话。
上课自己知道的问题也不会举手发言;老师的每一次点名,都会无比紧张;曾经被选为班长,却因为每次上课前要单独起来喊“起立”而每次都未能喊出口,让我妈去找老师说,不想继续当班长了;每次接电话前的“喂”经常说不出口,一度对打电话很犯怵;至于公开演讲和讲课,自己会提前紧张很多天。越来越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边者的角度,不会主动去参与各种事情。
02
于是我开始试着去了解口吃这件事。口吃病是由心里因素产生的,由不良语言习惯形成的语言障碍症。
口吃病刚开始只是无意识的偶尔结巴,从心里有意识,这个时候就会形成口吃病了。每次讲话之前都会给自己提前心里预期,越是心里越在乎,就越会口吃。
口吃的时候心里紧张,有的时候会胸闷气短,气流不畅,讲话就会越结巴。而且,口吃的人大部分会首字发音比较重,并且难发音。
对于自己遇到的口吃情况,应该如何去治疗?
1)首先克服心理障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口吃的。
很多口吃的人,他们私下里说话或者自己自言自语的时候并不会结巴的,这说明他们自己本身的器官功能是没有问题的。在自己的心里长期暗示下,每次在说话之前都会预判性的觉得自己会口吃。本来不口吃,反而会使自己越担心越会发生口吃。
要慢慢的克服自己口吃的心里障碍,在说话间忽视自己口吃的问题,不要提前给自己做心里预判。要相信自己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相信自己可以改正口吃的毛病。
2)改变说话方式,说话的时候提醒自己“轻、缓、慢”。
口吃的人,如果仔细观察他们说话的方式,发现他们很多人说话都会有“急、重、快”的现象。他们由于担心自己会口吃,总希望快点说完,往往说话都会比较“急、重、快”。越是这样,气流不稳,发音越发不出来。
我以前总是很害怕打电话,经常会因为“喂”字,半天也说不出来。现在每次打电话之前,提醒自己说话要“轻、缓、慢”,心里的预设已经从我可能会口吃,变成了“轻、缓、慢”。这既减轻了我的心里压力,又让我能够能够舒服的说出“喂”来。
经过了几次,发现现在自己可以很舒服的就说出来了,流畅的说完了,才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经意间将“喂”说完了。
3)增加自己的说话节奏,学会断句。
有的人说话很多的时候,是说完整的句子时,说完几个字后,中间经常会有几个字卡壳。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我们说话的节奏。
记得前几天,有说了一句“你们是去哪儿游泳”。在说这句话多过程中,我的第一个字“你”没有出现卡壳的现象,等到说了游字的时候,卡了好几秒钟,愣是半天说不出来。当时自己调整状态、深呼吸后在默念了一遍“轻、缓、急”、慢慢的才把这个字说出来的。
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会断句,有自己的说话节奏感,慢慢减少自己的卡壳的字。
在我们平时的练习中,可以先从词开始,到词组,再过渡到句子。比如“游泳”,我们可以说“游-泳”,游字两个节拍,泳字一个节拍,将游字说的“轻、慢、缓”一点,但不要可以拉长尾音的。
然后上升到词组,再上升到句子。比如“你们是去哪儿游泳”,根据自己的习惯在不影响句子的意思时,可以说“你-们是-去哪儿游-泳的”。慢慢的减少自己的卡壳字。
4)练习腹式呼吸,增加心肺功能。
很多人在口吃的时候,说话越急越说不出来,越说不出来越急,形成恶性循环,有时人甚至还会出现心慌气喘的现象。
这是在自己紧张的时候,呼吸不畅,自己气流不畅,气息不稳,说到最后没气了,发不出声音。这就需要我们可以平时锻炼自己的腹式呼吸,要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使自己在说话的时候能够保持气流通畅。
5)在平时说话时,一定要准备充足;同时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正常的人准备不充分,在公开场合说话时也出现口吃情况。如果是口吃,在准备不充足的时候,会更紧张,更容易口吃。平时说话时,也要知道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条理分明,这样在说话的时候有底气,减轻自己的心里负担,更好的表达出来。
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缺点。我们“在心里上要藐视它,同时在战术上又要重视它”。我们要相信这是只是因为我们长期的不良习惯引起的语言表达障碍,坚信经过改正是可以恢复正常说话的能力,流畅的表达自己,积极的参与到生活中去的。
流畅的表达,相信自己,你也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