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人生必修课!正视它,接纳它。
人生本就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他还是逃避他?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本质上,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但是绝大多数人们害怕承受痛苦。面对问题,表达的情绪多是拖延、视而不见、麻醉自己。常常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自己,也要让孩子认识到,人生的苦难有非凡的价值。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是工具,自律又包含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老祖母的规则,要吃点心,先吃胡萝卜!
缺爱的孩子觉得世界不安全,这种感觉不加以修正会带到成年时期。他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和安全感,更想选择当即透支快乐和满足。他们觉得未来遥远而渺茫,让他们缺乏起码的信赖感,哪怕未来要比现在好许多倍,他们也宁可选择得过且过。
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以身作则。这些心灵的财富,来自父母表里如一的爱,来自父母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假如这些礼物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取,孩子也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过通常路途艰辛,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承担责任。
父母有时候很可笑,自己改不掉,却对孩子说“照我的话去做,不过别去学我。”
自律和爱的关系,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为它付出时间。让孩子学会自律,也需要时间,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就无法深入了解其需求。聪明的父母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他们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适时亲吻、拥抱、爱抚他们,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父母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我是有价值的人!”这是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自律的核心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天生我才必有用,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懂得珍惜自己就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比如考驾照,对于当下的学生考驾驶证,多半是自我怀疑和备受打击中度过,科二考了两次没过,就会告诉自己“我不是这块料儿”就放弃了。其实,“那是你没有花时间去尝试罢了。”那只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基因上有什么缺陷。我相信除非存在智力障碍,不然只要花时间学习,就没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许多人都没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
面对问题,两种态度。一、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否则就思绪烦乱、寝食不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二、忽视问题,希望问题自行消失,这种心态更具有破坏性。军队最大的问题在其他机构也同样存在,就是绝大数指挥官,只会呆呆坐在办公室,眼睛盯着大堆问题,迟迟无法做出决定,更谈不上实际行动了,似乎盯上几天几夜,问题会自动消失一样。
尊重事实。
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我们越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越少,思维就会越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通向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为在人生旅途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绘制地图,为此显然要付出努力。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惟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处于更新和调整中。我们从儿童、青年、壮年、老年,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地图,似乎各方面都完美。一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做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恐惧。宁可对新的资讯视而不见。我们想控制周围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悲剧就出现了——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去捍卫过时的迂腐的观念,却不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
每个人的言行不一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地图就不同。经常思考+自我反省,献身真理,需要真实的反馈。固步自封、逃避挑战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现实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发展是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超越本性。作为正常人,我们都希望自己进步得更快,希望通过合理的捷径,实现心智的成熟,但不要忘记:关键的字眼在于“合理”。
保持平衡。
最高原则意味者放弃。骑车追求速度和快乐,转弯处,也不减速,惨剧发生。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放弃发怒,放弃速度,放弃享乐还好;放弃固有的人格、行为模式活性和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前进,都要经历放弃。为了放弃,首先须拥有某种事物。耶稣和释迦摩尼经历的苦难和敬仰是硬币的两面。
我们爱某人或者某物,就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续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
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真正的爱是行动,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的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中,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其吸引,使得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这种激情被称之为精神贯注。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是我们生活在精神贯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会归于消失,而我们的心智就会成熟,爱不断释放,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我们与外界融为一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产生狂喜,我们与所爱的对象真正结合。
爱不是过分的依赖感,后者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竭力做出无需关心的样子,但是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
过分依恋对方,如同爬藤把对方越缠越紧。以牺牲自由获取的安全感,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心理上难以健康发展。唯有学会独立,且能体会到彼此真正的需求,才能组建美满的家庭,亲密关系更持久。
真正的爱是关注,它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时候害怕,什么时候勇敢,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独立是有很大风险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自我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这是非常大的一步跳跃。成长的过程极为缓慢,除了大的跳跃,有很多小的跨越,自我突破,自我完善,并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
“你是我们爱的人,你是可爱的人,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变成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努力而且敢于冒险,我们始终都会支持你,爱你。”父母给足了这样的爱和安全感,孩子会学着自尊自爱。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进入未知领域,才能活得自在,且使得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
婚姻和家庭,好比是登山运动的后方营地,登山者要取得成功,必须完善后方营地,保证食物和药品的供应,一边随时在营地里休息,补充营养,一边准备攀登下一座高山。一流登山者筹备后方营地的时间,甚至不少于实际登山所用的时间。原因在于:后方营地是否稳固,粮食是否充足,关系到能否完成登山任务,乃至关乎个人的生命。
我们所接触的都是二手货,为摆脱童年经验的小宇宙,文化教条的小宇宙,父母老师教导的似是而非的小宇宙,所以必须怀疑自以为了解的一切。
大量的意外事件更提醒我们,我们生存至今,是得益于一种比本能更奇妙的力量。我们不妨认为身上有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对抗我们的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
意外发现有价值的或令人喜爱的事物的天赋和才能。
心灵的成长、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断努力,而且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它必须与自然力量相对抗。相当多的人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所以宁可放弃掌舵的机会,大多数人只渴望平安,却丝毫不愿承受孤独。他们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他们渴望拥有成年人的自信,却不肯让心智走向成熟。
在这个世界上,极少有人能够义无反顾地走向成熟,并乐于接受崭新的、更大的责任。大多数人都会随时终止前进的脚步。响应潜意识的召唤如此艰难,难怪耶稣说过:“被召唤的人如此之多,被选上的人寥寥。”
少有人走的路!为自律打CAL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