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诗词诗友会国学与传统文化
冯庆:清代诗词为什么会出现中兴?

冯庆:清代诗词为什么会出现中兴?

作者: 费蜡斋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17:37 被阅读277次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弄明白这一点,其实对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风格流变、历史文化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也包括诗词)的成就或者说状况,都和几个方面有关:

    1、世运,当带的历史事件、政治风气。

    2、思潮,思想流派和思想成就。

    3、技法,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的倾向。

    4、人才,尤其特殊人才。

    5、自然,文学自身规律,说是自然,其实也和上面几条有关系。

    首先要承认,清代诗词的成就是被低估了,其高度并非元明的低谷衬托的,虽未必能达到唐诗的高度,至少和宋诗可以比肩。

    这和数量有关,但也无关。说有关,是因为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整体的高度。说无关,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量,能看到的诗词作品,未必是当时的全部。(尤其宋代以后印刷术的发达,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肯定比唐诗要多,但不能说明唐诗原本就少于后来的时代。)

    可以这么说,汉魏之前,对诗歌的理论是不重视的,因为那时候的诗的产生,几乎是自然生发,朴质中见真性情,自然无雕饰,这种境界是掌握技巧后丢弃技巧所无法追及的。所谓无招胜有招,也是先有招。诗经和汉乐府,从一开始就没有“招数”的概念。

    所以那时候的诗,是真的好。发自性情,言之有物,不矫揉造作,朴直或绮丽,都是自然之风。故后世多次的所谓复古运动,其实都是对诗经和汉乐府精神的关照。

    从曹植开始,诗法被提出来,人为地去用力美化字句,称之为“文采”、“才华”。人们才发现这么一搞,确实另有味道。于是谢灵运说曹植才高八斗,独占天下十分之八的才华,并非不可信的夸大之词。因为在当时,其他人还没往才华上发展。

    但是,一旦强化了人为的技巧,诗就被玩坏了。物极必反,逐渐走向华丽的歧途,不光诗歌,连作文也是如此,于是赋啊,骈文啊,就流行开来。到了六朝,因为生活安逸,各自为政,皆无长久之计,所以整体社会风气,是追求享乐的,于是文学就直接冲享乐来了,艳辞大兴于此。发展到靡丽而空洞,还自以为美。

    唐诗为什么会大放异彩,成为一个绝然的高度?就在于技法被艳诗、山水诗之类小性情的诗人和作品锻炼得很成熟,积累的手段。同时,也认识到言之无物是不能成气候的,是没有大价值的。于是,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就开始讲究汉魏风骨。所谓汉魏风骨,说到底是诗歌要结合时务,与时代相结合,走出闺阁小情怀,要大情怀。

    唐代也提供了这种尝试的时代背景。大家从南朝来,从北朝来,南北诗风交汇。政治稳定,南北交流,从宫廷到朝臣,都集中了大量作诗的人才。加上科举考试开特科,动不动诗文就能博眼球,甚至从武则天开始,诗成了考试内容。

    这些都对诗歌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对民间士子来说,不再以门阀门第为进身之途,写诗也可以了,做学问也可以了,于是平民阶层、寒门阶层的人才大打出手,对当时的宫廷体、六朝体都形成很大冲击。

    唐诗走上了正路。

    加上王维、李白、杜甫、高适这样的天才级别的人物,诗歌经过汉魏六朝千年的磨练,终于成熟而爆发了。

    宋诗为什么好,为什么能成为第二个高峰?也是上面几个因素。首先,经过中唐、晚唐几十年想达到盛唐成就的尝试,主要是技法上和风格上的尝试,进入宋代基本不用再折腾了。什么新乐府、姚贾体、晚唐派等等,在宋人看来基已经不新鲜了。

    但是,宋人很长时间找不到新的出路,于是在宗唐这个路子上还继续走,其实是延续了晚唐以来的风格尝试。当然,都谈不上成功。

    好在,范仲淹、欧阳修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彻底对当时的西昆体风气进行纠正,所谓的复古,其实是宗唐,追白居易那种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还不够,再进一步到学杜甫。但只学习还是不行的,学得像也无法超越。

    好在宋人的运气在于,理学的兴起。

    文人们对思想学术的重视和成就,提到先秦以来的历史最高度。不光是经学,史学也发展起来。于是,经学入诗,史学入诗,干脆就叫才学入诗,成为宋诗的一大特点,这好不好?当然有其好处,就是使诗歌更加密实,内容空前丰厚,但不好的地方是,学问差的人读来就比较吃力了。

    这还不算,因为大家对理学的认识,对社会的新角度的思考,于是喜欢用诗来说道理。所以又有议论入诗。那么,讲议论有观点,加上学问、用典,这就成为宋诗的最大特点。

    所以唐诗比较丰腴、热情,而宋诗非常冷静,甚至冷峻。清代比较重唐韵,但多有晚年由唐转宋者,盖晚年好沉静。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诗词在唐末开始分野,到宋代基本完成了诗词的不同分工。小情调都归词管,诗是抒发大情怀的。于是,用诗来表现感情,尤其私情,就显得非常稀少而珍贵。所以我们觉得宋诗冷静,也在于此。

    好了,苏东坡尤其王安石出来了,宋诗的高度就到了。

    宋诗以理趣取胜,但后来只有理没有趣,成为不良倾向。甚至黄庭坚一帮人,把用典、无一字无出处的机械照搬、自缚手脚发展到极致。其实,都是对“真诗”的反动。

    物极必反,于是又出现了永嘉四灵、江湖派,来讲性情,以纠正这种逐渐干枯的风格。但一强调性情,就奔小情调去了,宋末的诗纤小柔弱,倒也美艳。直到宋亡之际,士人突然关注社会大事,诗风才提振了一下下。

    自唐以来,诗歌的交际作用就大大体现了,成为文人必备的社交工具。所以,即便宋词、元曲再兴盛,诗一直没有被淹没,自上而下那是自始至终的重视的。

    元代的诗歌基本是自生自灭,尽管朝廷也比较提倡,但到底是外族,文化不深,对诗歌的推动作用,远无法和唐宋帝王和朝臣的作用大。但好处是帝王对文字不够敏感,反而带来了很宽松的文学风气,那时候作诗是非常大胆敢言的。不好是一方面是,汉人的文士当大官机会少,仕途比较闭塞,所以大批人才转向民间艺术,稀释了诗歌创作的精力,整体成就不那么高,也是必然的了。当然,元代时间也太短了,很多事情来不及做到位。

    明代是非常纠结的一个时代,这当然是对诗歌而言。明初由元入明的诗风,还比较昂扬,但很快被台阁体占领。这要怪罪朱元璋的政治手段,朝臣除了歌功颂德,还能做什么呢?台阁体相当于现在的老干体 ,面目丑陋,但影响巨大。

    明朝的中后期,基本都是冲台阁体的言之无物、虚情假意做斗争的。前后七子、性灵派等,说到底都是主张要讲究真性情。然而,真性情是什么?一方面走宋诗的路子,往议论上走,但思想性、思辨性都达不到。另一方面就往山水田园上走,抒发小情怀。一会宗唐,一会学宋,左右摇摆,找不到路子。可以说,明代把诗歌的可能性方向都尝试了,把诗歌的可能性错误也都表现了。

    所缺的只有世运了,在理论、技法、实践都充分走过之后,除非有时代的大变革,涤荡士人的心灵,才能出现好诗了。

    于是,明清鼎革来了。

    清朝实际上是在河流的下游设置了一个大坝,前朝、前代所有的文明成就都集中在这里,一起关照来研究了。

    这样一种情况下,你讲唐宋哪个好,还用讨论吗?你讲诗歌怎么做,还用探讨吗?都成熟得不能再成熟了。

    世运方面,还有哪个时代能赶上外族入侵称帝、天下太平盛世、几乎全球列强侵略这样一个中国历史的大变局?

    思想方面,也不必说,清代是各个领域的集大成时代。

    尤其,清初就有钱谦益、吴伟业这样的大家由明入清,一开始就奠定了唐宋并举的正确道路。

    所以,不必说那么多,清诗是赶上了好时代。——词,作为韵文的分支,于诗的境遇有所不同,但大致也如此。清代诗词的水平,实际上诗要超过词。

    其实,我们很容易忽略另外一个历史时期,那就是民国。民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比任何一个改成换代都来得彻底而决裂,真的是几千年来的大变局。携裹着清末的人才,抒发民国的情怀,没有好诗词,你们信么?

    我们只是缺乏很充分的研究而已。

    研究历史,包括文学史、诗歌史,都是让我们更加明白当前。当前的诗词以及新诗,到底能发展到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都可以从诗歌史找到参考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冯庆:清代诗词为什么会出现中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lu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