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4分钟
一个初三的孩子,在学校打扑克牌,被叫了家长。
他的妈妈当众扇了孩子耳光,掐了脖子,还推了脑袋。
掐脖子的时候老师来劝,把家长带去一旁。
男孩就一个人手插着校服外套口袋,靠墙站着。
站了约一分钟半,往窗外看了眼。
又站了约一分钟半,爬上窗台,单手撑了窗台,往下跳了。
毫不犹豫。
监控视频显示,从被打,到跳楼,全程不过4分钟。
当晚9时,伤势严重,男孩被宣告不治。
这一次,说孩子心理脆弱的人少了。
更多的是理解。
“他跳下去的那一刻我眼泪出来了……我很理解他的决绝。”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条陌生生命的逝去,而是当年差点走到这一步的自己。”
“我甚至觉着每个中国的孩子都会懂哪吒,哪吒那一句就是千古悲音:还给你!”
一条一条看过去,好难过。
面子这个东西,大人一直以为孩子是没有的。
但其实,孩子比大人更要面子。
尤其是青春期,在同学们和异性面前挨一耳光,和被杀一次没什么区别。
“回家再收拾你”,大抵是很多孩子的最低期待。
当这个期待也成了奢侈,孩子就无所依仗。
“你没事儿吧”
知乎上有个网友分享说,他上学的时候,遇到了很坏的老师。
被打被骂的时候,他都没有哭。
但当他走出老师办公室,突然想到,如果自己平时很尊重的妈妈,被叫了过来,不是站在他那边,而是跟那个老师道歉,他该怎么办。
想到这里,他突然就哭了,哭得不可收拾。
我的朋友看过这个新闻,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他小时候特别调皮,到处捣乱。
有一天跟小伙伴们去图书馆玩,来回跑。
那个图书馆的门是玻璃做的,擦得特别亮,他们没看到,一下子把玻璃撞碎了。
他们特别害怕,因为图书馆的负责人一直骂他们,让他们把家长请过来,赔这个玻璃。
小伙伴的爸妈先来的,训了孩子一顿,说好了怎么赔,把孩子带走了。
我朋友就特别忐忑地等他妈妈来。
他妈妈平时特别严厉,对他要求很高。
但那天,他妈妈进门,面对图书馆管理人员大声责骂的时候,
他听到的第一句话不是训斥,而是“你没事儿吧”。
紧接着他妈妈就跟那个管理员说,你们这个门擦得太亮了,就算是大人,也可能撞上去。
这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错。
那一刻我朋友突然发现,不管你在外面多么调皮捣蛋,不管你犯了什么错,父母永远是你的底线,他们永远都可以兜着你。
他说,他打算变乖了,再也不想给妈妈添麻烦了。
即便所谓的“坏孩子”,不是每一次都是错的。
先问一句怎么了,再问一句为什么。
有时候,好多悲剧,就消失了。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并不是每个妈妈都读过教育心理学。
父母也是普通的父母,他们无法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忽然变了一个人。
不乖了。
总跟自己对着干。
开始交一些坏朋友了。
跟父母不亲了。
青春期就是这样奇怪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孩子,大脑和孩子、成人都是不一样的。
乖乖度过青春期的,大多数也只是压抑。
作为父母,还在追求顺和乖,还希望孩子变成乖宝宝。
是很危险的。
2019年的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学生因为被母亲责骂,突然冲出小轿车,奔向桥边,跳了下去。
车流滚滚,孩子加速跑,母亲在后头追,没拉住,跪倒在桥边,用力捶地。
罪大恶极的孩子还是少数。
大多数孩子被责骂,不过是在学校不听话了,学习不好了。
但,是不是听话的,就是好孩子?
还真不一定,因为听话的孩子,只是好管理。
我上学的时候,特别讨厌学校的校规:
必须要短发不过耳朵,第一次去剪短,还难过了一下。
必须要1:30之前回宿舍。
晚上熄灯之后一点动静都不能有。
宿舍评比卫生,地板上一根头发都不可以留,连洗脸盆里毛巾摆放的方向,都有要求。
难道做好这些,就能变得优秀吗?
确实有些浪费时间。
但老师说,只有做好这些小事,才能做一个好孩子。
哎。
其实好管理,只是所有特质中的一个,除此之外,孩子更需要勇气、创新的能力。
这些,谁来培养呢?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从小就不喜欢学校和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得不重复大量习题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很一般。在过完六年痛苦的小学生活后,郑渊洁尊重儿子的意愿,决定不让孩子去上学,而是留在家里自己教。
为人父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父母的伟大之处,在于托举孩子,走出原本属于自己的困境。
这句话鲁迅说得更透彻。
他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