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学生文强的,下决心借阅此书,就是想着,人学生都开始阅读此书了,我这作老师的还望而却步,自我感觉说不过去,挑战下,读它!
文强看完后,如约借给我看。我赶紧接过来,看。
第一天翻阅,还行啊,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难看。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莫名其妙地收到一封信,给她提问题。问题先从生活中看起来很简单很常见的现象说起——这大大勾起了苏菲的好奇心,当然也勾起了书本前我的阅读兴趣。好,看下去!
然后,相继出来的主要人物有席德,艾伯特……席德即苏菲?艾伯特即席德的父亲?不确定,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书中的狗儿会说话,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会出现,还有小红帽……亦真亦幻,真真假假,哲学,这就是哲学吗?
艾伯特从苏格拉底,讲到达尔文,后面还有谁?书至最后十多页,因为天气突变,学校临时通知,提前放假。所以,书我没看完,答应放假时归还的,就如约还给了文强。
想起来中间文强曾经问我的一个问题,他说:“老师,哲学家为什么总是将哲学与政治联系起来呢?”我说:“举个例子?”他说,比如老子,庄子……是吗?这个我还真没注意,也没想过。
我怎么回答的?我当时好像说是哲学家他们研究哲学,其最终目的在于救人救世,要达到此目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文强说政治。他点头表示认可,我又说,也不是所有的哲学家研究的东西都与政治有关吧?比如说柏拉图……
总之,这个问题我无知,只是说了自己的看法。那两天,文强正在看《道德经》,不知道他有没有真正读懂,但是,他的确表现出来看得兴趣盎然的样子。《苏菲的世界》呢?文强看懂了吗?
坦言讲,《苏菲的世界》,我基本上没看懂。前面说了,一开始的内容,还行。但是越往后看,越懵圈,越不感兴趣,到最后,几乎是囫囵吞枣翻阅的。
回顾整个的阅读过程,我的兴趣点一直就在苏菲、苏菲的生日宴会、艾伯特会不会参加参加生日宴会、席德最后有没有与苏菲见面、席德的父亲上校与艾伯特到底什么关系……但是,我知道,这些都不是本书作者写作目的所在,作者真正要做的是要给读者普及哲学知识,而我关注的这些点不过是作者吸引读者读下去的手段或者说写作技巧而已。如此而想,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知不知晓似乎也无关紧要了。
后记:文强的问题一直在我心中,今天,拿这个问题我问读高一的小子林,他边往嘴里扔锅巴边说:“与政治结合,才好普及啊。”
好像也有道理哦! 可是,到底是为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