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次会议上,出席双方各坐一边。主导方负责人是个学者型的人,理论专业度高,受邀方负责人是有着十几年市场化实操经验的人。
在大家的期待中,这会是一次很好的交流会议,有理论水平,有实践经验,双方结合起来会是共赢。然而,在会议现场却并不愉快。
主导方学者型负责人,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一直当专家,做评委,专业度高,姿态也高。会议一开始就表示自己的主导地位,需要绝对服从,受邀方只是配合方。如此定调之下,受邀方实践型负责人也无需客气了,剑指对方只懂使用理论模型,脱离市场实际。结果是可想而知,多方各执一词,会议并没有达到实质性效果,不欢而散。
主导方负责人懂得专业理论很好,可以帮助项目把握大形势,研究大背景,采取理论模型去做分析,得出专业结论,从而指导实践。受邀方负责人有丰富的市场实践经历也很好,一路摸爬打滚,掉过的坑,摔过的跤,都是无比珍贵的落地经验。如果双方能平等交流,静心而论,会是完美的结合。
世事没有如果,并非简单的对与错。细想一下,这件事有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第一,姿态重要,还是做成事重要?
主导方负责人摆出的高姿态,是破坏双方平衡的开始。要做成一件事,合作双方需要有平等的态度、平等的对话,而不是用自己的优势无限放大,去压迫另一方接受。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这种高姿态在做成事面前,就是一种破坏行为。
第二,发泄重要,还是交流重要?
在会议过程中,如果说主导方负责人的高姿态是导火线,那双方带着情绪的对话才是真正破坏交流的关键。受邀方负责人面对对方的态度,立即表现出不屑,并用言语直接抨击理论模型的缺憾,这一种加码的破坏行为。
第三,面子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主导方负责人面对这样的抨击,第一反应是维护自己的面子,表现出更加强硬的态度和立场。至此,本该平等交流、促成合作的会议,已经无法挽回。
不禁要问,谁要为这种的结果负责?有人可能会说是主导方负责人,因为他的高姿态导致了一开始就没法平等交流。有人可能会说是双方,受邀方负责人如果能够理性地控制住情绪,给足主导方面子和尊重,合作还是可以谈下去。
我们需要回归到会议的目的来讨论这个问题。组织召开会议,是双方希望寻求合作,这是会议的目的,也是会议的要求。
主导方负责人的姿态可能只是个人行动,他的本意并不是想破坏会议。受邀方负责人没有控制好情绪,只是因为对方摆姿态,觉得自己也要摆出明显的态度,我有丰富经验,凭什么听你的?只是,这一来二去,双方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破坏的结果。
说到底,对方都不是自己的唯一选择,没有到要珍惜的地步。
说到底,双方都是成功人士,自重感过于强大,不懂得放低姿态。
说到底,这是人性的弱点,面子事大,个人的内心虚荣被摆到了第一位。
说到底,这是格局不够,心胸不足以包容与自己明显不一样的人和事。
要做成事,先放低姿态。格局在线,万事不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