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吐鲁番已经褪去了热浪。在焉耆因雨天加上的衣服,在这里一出站就又一件件减去。
被称为“火州”“风州”的吐鲁番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温暖带荒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但又极端干燥,降雨稀少,而且大风频繁。高于35度的炎热天气在100天以上,夏季极端高温为49.6度,地表温度都在70度以上。我们这个时候来也是合适,没那么强烈的温度,又能吃到成熟的水果。
到吐鲁番当然不能错过坎儿井。坎儿井、都江堰、灵渠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古代吐鲁番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也就是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连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利用当地地理,水文地质和地形条件,不用任何动力,把地下水引出地面的古代水利工程。
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不会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全疆共有坎儿井约二千条,总长在五千公里以上。其中吐鲁番地区有一千三百多条。全新疆坎儿井暗渠总长度5272公里,明渠长度为313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个,竖井总深度为2593公里。蓄水池(涝坝)总数为416个。
我们选择去老坎儿井景区,有牌子说英坎儿井大约挖掘1700年的,还有个石碑上写着米依木.巴依坎儿井,可能是我们看到一部分在景区里吧。关于坎儿井的施工原理,使用工具都有介绍。坎儿井是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的古代大三大人文工程之一,是吐鲁番的母亲河,火州的生命之源。
从老坎儿井出来,发现有个火车票行程提示,仔细一看,原来给朋友的票订成凌晨的了,原想着还要再玩一天,看来是没机会了。
下午去了吐鲁番博物馆参观,然后去苏公塔,返回没有车,我们只好往回走。太远,想拦车搭我们一程又不好意思,只好在车走过时不甘心的挥挥手。还是有好心人,在后视镜中看到我们的想拦车,就停下把我们送了回来。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这个时节葡萄已是成熟的晚期了,葡萄商贩的小板车上绿的,紫的,大的,小的,圆形的,椭圆形的各类葡萄鲜脆欲滴。时令水果不好携带,走进一家干果店,给亲朋好友打包一些干果。匆匆的吐鲁番之行就结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