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初,接上级通知,为了响应国资委“压减企业户数”的要求,作为央企的一员,很荣幸加入了压减工作的旅程。
说到压减,都不知道什么鬼。第一次和别人提这个词,很多人都眼花耳花弄成减压。是啊,在深圳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地区,我们确实特别渴望减压啊。可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减轻大家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而是压缩减少企业法人户数。说得直白点,就是把没用的、空壳的、可有可无的公司给直接消灭掉。央企大家庭的成员太多了,确实需要清理清理门户。
这项任务工作量大,时间紧,一接到通知,我们便成立了9人工作小组,浩浩荡荡的压减工作便开始了。
作为压减小组的一员,我充满了未知和莫名的兴奋。每次开始一项新挑战,我都会荷尔蒙爆棚。从和小组成员召开第一次会议,到与第三方工作洽谈合作事宜,再到向上级公司申请批示,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乐此不疲。期间涉及税务、法律、工商等等方面,可谓见足了世面。终于我们在王火火的领导下,拿到了压减工作开始的通行证,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压减之旅。
我负责的工作,是将XX酒店吸收合并到H酒店下,然后将XX酒店注销掉。可别说,一上场就上来一大名词,吸收合并,好大的阵仗。作为一名财务人员,确实见过无数次这个词,可真正在工作中用到的机会,寥寥无几。我迫不及待的翻书又查了查,什么是吸收合并,我们属于同一控制下的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这么高大上的工作,差池不得。
接下来又是开会,毕竟大家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所以我们请的第三方咨询机构显然成了亲娘。一个接一个的会议,终于搞定了流程和时间安排,预估11月底完成此项工作,今年的KPI也算有个交代。权威的四大之一给了我们三种压减方案,最终建议我们选了最快捷的那种,直接吸收合并。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不断前行。
要吸收合并,第一步先向总部请示。拟文什么的对我来说已经不在话下,高速完成告诉提交。我们总部有文件审批时间考核,超时的部门次月会公示警告。嗯,作为底部基层人员,我很感谢出台这个政策的领导,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个星期的时间,所有的审批手续都已完毕。我粗粗数了一下,这道流程竟然经过了约二十人的工序。
接下来登报,生平我的大名和手机号第一次上报纸,竟然是因为吸收合并。不过我还是倍感荣幸,到处炫耀:我上报了。
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吸收合并协议等等,我一边痛苦的草拟着,一般安慰自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好不容易搞定了所有的签字,走完所有的流程,我还记得那天小组开会,我信誓旦旦的说,十月底都能完成注销工作。事实证明,我高兴得太早了。所有的事情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等我们去了经信委找了局长才知道,我们被吸并的企业是中外合资企业,直接吸并的话,原来的外资公司必须在新吸并后的公司持股,这和我们的初衷大相径庭。我们不希望把吸并方变成合资企业,那怎么办呢,最后得出的答案,必须先股权转让,把被吸并方变成吸并方的子公司,再进行内资企业之间的吸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