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梵高:不疯魔,不成活

梵高:不疯魔,不成活

作者: 飞鱼爱自由 | 来源:发表于2021-03-21 20:34 被阅读0次

(一)

1927,被誉为“美国传记小说之父”的欧文.斯通年仅26岁。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在巴黎第一次接触到温森特.梵高的绘画,当他面对着梵高的这个由色彩、阳光和运动组成的骚动不安的世界,他被深深的震撼了:

“当我惊诧不已地徘徊于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面前时,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在人、植物、动物从那富有生命感的大地升向富有生命感的天空和太阳,然后又向下汇聚到同一中心的运动中,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怀抱着强烈的感动和好奇心,欧文.斯通开始了他对温森特.梵高的探索之旅。

欧文.斯通追随梵高的踪迹,遍访英国、比利时、荷兰和法国。

他肩背旅行袋,造访了梵高曾经居住和作画的每一处房屋,跋涉在布拉邦特和法国南部的田野上,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梵高的心灵深处,完成了感动无数梵高迷的传记《渴望生活》。

梵高的生活画卷由此得以在世人面前展开。

感谢斯通的这本梵高传,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梵高-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一个为使命召唤的画家,一个对生命充满激情的灵魂。

(二)

我也是个被梵高的画所深深吸引和打动的人,因为他画出了我的梦境。

美丽的景色、绚烂的色彩、跳动的生命以及浪漫的狂想,在他的画作中被真实的再现。

每次看到他的画,都让我莫名的感动,欢喜。

《渴望生活.梵高传》这本传记小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梵高,也让我无数次地拷问着我自己的生命意义。

他为什么不能稍稍媚一下俗,画些当时贵族们喜欢的画,从而摆脱“穷困潦倒”的困境呢?

他为什么甘于做一个在当时人看起来彻头彻底彻尾的“loser”,也要坚持去画出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画作?

这些疑问,在这本传记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梵高的一生,是一个由“直觉”和“使命感”所引领的人生。

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做演讲时曾强调:“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否则你就生活在他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梵高选择的就是遵从内心和直觉,并驱动于强烈的使命感,主动选择了为“画心中之画”而燃烧生命的一生。

(三)

因为遵从内心的直觉,梵高选择了爱过,画过和活过的一生;

因为遵从自己的内在评价系统,梵高选择了忠于理想的一生;

因为为美,为爱所打动,梵高选择了用灵魂画画的一生。

太多人被梵高看似失败的人生所打动,正是因为梵高用他的画,用他的人生击中了人们为理想而活,为内在使命而活的内心诉求。

太多的人遵循的是成功,财富,为他人认可和赞赏的外在评价机制。

在这种外在评价机制下,成果成就是有用的,理想和情怀是无用的;

在这种外在评价机制下,选择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是以能否找到好工作为标准的,兴趣则是可以随时可以妥协和牺牲的;

在这种外在评价机制下,他人的尊重和赞许是最重要的,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呼声则是小到几乎听不到的;

在这种外在评价机制下,忙碌奔波是被自己接纳的,内在的心流体验则是时常被忽略的;

在这种外在评价机制下,激情和创造力让步给了效率和成绩;

在这种外在评价机制下,贪恋现世的繁华和美好是常态,追求“诗和远方”则成了骄情。

看了梵高的画,梵高的人生,我充分认识到了“人不单靠面包活着”。

在梵高眼里,人生是否成功取决于自己是否认可自己,而不是让自我认可这条藤蔓,依附在他人意见的参天大树上才能生成。

在梵高眼里,自己是充分活出了生命的激情的,如果他有机会对那些惋惜和质疑的人们说些什么,我想他大概会说:“他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以生命为赌注作画。为了它,我已经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智。”

也正是因为生命与作品水乳交融,他用他的画和他的人生展现了一个灼热的,多彩的,另人崇敬的“疯魔”人生。

(四)

《渴望生活生活-梵高传》让我看到了一个柔软、温暖、渴望爱和生活的梵高;看到了一个桀骜不驯,不屑与现世为伍的梵高。

他让我认识到-勇敢坚强面对生活,坚持自己喜爱的东西,是通往生之绚烂的必经途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梵高:不疯魔,不成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uo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