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作者: 微光绮梦 | 来源:发表于2020-10-26 11:39 被阅读0次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真正上品的德行,为别人做了好事,别人并不知道,帮助了别人,受帮助的人也不知道。这也是阴德,做好事要“阴”的一面,不是“阳”的一面,要使人看不见。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品的德行,是“不失德”,被人看出来的德行,那就着了相,就不高明了。

    上德和下德的关系:没有下德就不会有上德,要成为上德的人,就要从下德做起,这是绕不过去的。只有经历了坏的,才知道什么是好的。

    下德不失德,是一种比较低的境界,是我们主动刻意的去追求德,比如你帮助了你喜欢的人,那就有可能让其他人受损,在大自然中,你是帮助狼呢?还是帮助羊呢?你帮助狼,羊就被吃掉,你帮助羊,狼就被饿死。
    上德,不介意德的名分,随心随缘而行,“生”是德,“上天有好生之德”。

    下德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别人骂你误解你的时候,你会很介意,在过度到“上德”的过程中,用这个方法可以检验你自己是否到达了上德的水平。“因为我豁达,所以我不介意你说我不豁达”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品德行的人,做善事的时候,别人不知道,也看不出来,他本人也没有什么目标,很轻松地就把事做了。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下品的德行,自己有所做有所为,别人也都能看到他孜孜为善,都知道他是个好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仁”与“上德”解释相同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领导者对老百姓推行“义”的时候,是有目的的,是为了维护领导者的统治,当社会上都讲“义”的时候,说明前边的“道”、“德”、“仁”都没做好。

    故失道而后德
    远古的先民,人人都懂道,人类文明越进步,“道”离我们渐行渐远,才产生了“德”作为人们的行为标准。

    失德而后仁
    社会再向前发展,到了孔子时代,开始提倡“仁”,到了战国的孟子时代,“仁”又靠不住了,开始提倡“义”,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到了“礼”的时代,也开始出现了法制,社会人心都开始坏了,在文化教养方面,人人都希望有”礼“。礼是属于教化,先礼而后法,法没用效用就用”刑“。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在老子的时代,社会已经退步到提倡“礼”的阶段。城市越繁荣,犯罪率越高,在穷乡僻壤老百姓反而朴实,不敢犯罪。所以说,人类缺乏忠信才需要“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xa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