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来源于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资治通鉴》第五卷:“赧王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二六五年)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这段千古名文,讲述了一个爱子情深的故事。
赵太后爱惜少子长安君年幼,不放心到齐国为人质;而齐国知道赵太后说了算,所以必须太后深爱的长安君做人之才出兵。
触龙在诸大臣碰壁之后,从自己少子希望太后照顾安排职位来引起,从太后爱女还是更爱少子长安君说起,委婉劝太后爱护长安君,就要从他一生长远考虑,有功于赵国,然后一生得以立足。
太后豁然觉醒,派长安君为人质于齐,找过得以缓解一次危机。
此事发生在赵国长平之战前。
2
这句话,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非常偏爱这句格言,屡次提及,浓墨重彩,描写一对对父母爱子如何为之谋长远。
盛家四位待嫁姑娘的婚事,体现了背后家里最爱这个孩子的人为孩子一生的谋划。
盛老太太为孙女明兰,在小齐国公爷之间考虑是爱情,但将来婆媳关系难处;小门户贺弘文医生,可以平安一生;朝廷新贵顾廷烨则是选择门当户对,甚至高嫁但对方视自己为珍宝,只是要在荆棘丛里战战兢兢讨生活。盛老太太的爱孙女之深,不仅体现在引导,还体现在扶上马送一程,及时点拨。
大闺女华兰、二女儿如兰的选择,在盛竑夫妇两个那里,有心计的华兰嫁到伯爵府,受到排挤不如意但仍可生活;为口无遮拦、没有城府的二女儿选择的是穷举人,算是两厢情悦的下嫁,以娘家为后盾庇佑孩子一生。
顾小夫人为顾庭炜、顾廷煜为娴姐儿,顾廷烨为蓉姐儿,刘贵妃谋反也是要为皇子永争储位。顾廷烨被京城圈子排斥,带蓉姐儿在漕帮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快活。他从漕帮投军,靠军功谋出身也是因为明兰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出身,位置),将来蓉姐儿就是什么样的人(原生背景、社交范围)。”
顾廷烨一点即透。他在漕帮,四处偏流,生活无着,蓉姐儿跟着他自然也是这种生活状态,遇到的人也都是也不出这个圈子。将来谈婚论嫁,想跳出这个圈子也难。
宋代是对妇女约束比较大的年代,婚姻是对女人幸福与否是最大的关口。蓉姐儿最后在京城侯府生活,明兰又交给她如何管家理财以便自立,想必一生也必不差。
3
自古以来,父母爱子,为之谋划长远一生,绵延后代,是人类社会宗族血祀理念的自然延伸。
谋则谋矣,有成功有失败,大概成在守正长远,败在格局狭小、目光短浅、行险侥幸。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可谓守正。以孩子一生所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作为谋划的节点,什么人生阶段引导督促孩子做什么样最有效率的事情,从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来说是最有效的。
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资质禀赋,与谋划深远人生规划相匹配,才算是好的谋划。“扶不起的刘阿斗”,说他不是那块材料,硬填放到那个位置,他也难受,人生拧巴。众目睽睽之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负且乘,致寇至”。
既然是谋划,就要有目标。无论男女,教育孩子自立自强是前提基础。能自理自立,才能行有余力去助人,进而扩充人生;价值导向和兴趣选择,父母影响甚大,不可不慎;日常生活习惯,膳食平衡、喜欢运动、戒烟限酒,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养成基地;培养心理形成 autotelic 有目的导向的心理性格,对培养行为执行力和取得有效反馈,形成良好闭环持续提升进步非常有益。
为什么要守正?守正,就是顺流而下,是人生最节省成本,也是努力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
为什么必须计之长远?一辈子不长,人生是单行线,有些事错过是没法悔棋重来的。
4
为什么要易子而教?
教育大家能自己教育孩子吗?
孟子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孟子.离娄章句》里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势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相互攻击,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父子之间由于天然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严不起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现代教育进入知识结构化、流水线、模块化教学方式,课程设计也是根据大脑发育程度来让学习深度逐步进行,非常专业。一位某方面的教育大师,不可能适应孩子教育全面发展的专业化整体要求。
现在提倡全过程育人环境建设,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合理分工,逐步承担各自边界内的育人责任。
教育大家虽然不能包揽自己孩子的教育,但可以在家庭氛围、习惯养成、心理健康、价值导向方面,伴随孩子终生学习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