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词穷而工,意思是诗人生活要穷苦抑郁才写得出好诗。
清朝一位词人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好的作家是被苦难成就的。
比如李后主后期词之所以取得那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亡国的痛苦。曹雪芹之所以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巨著,是因为经历了自己家族的败亡。
司马迁早在《史记》中就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是不是就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成就好的诗人?
当然不是,北宋的晏殊就是个例外。他一生仕途顺利,十四岁时就因神童得到宋真宗的赏识,擢为秘书省正字。仁宗时陪太子读书,得到仁宗的信赖。
晏殊做过枢密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以说是直上青云,官运亨通,像这样的人能写出好词吗?
晏殊的回答是可以。他的词不是“富贵显达之人的无病呻吟”,而是透过敏锐的观察力对人间悲苦的共情,节制而反省。
在晏殊的词中确实很难找到他人词中常见的牢骚感慨,抑郁悲愤,他的词集叫《珠玉词》,他的词表现得像玉一样的温润,珠一样的圆洁,没有激言烈响,而且无需挫伤忧患的刺激,他所流露和抒写的乃是他珠圆玉润的诗人的本质。
晏殊词承冯正中,所谓“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出自清代刘熙载的《艺概》。这句话的意思是,五代时期的词人冯延巳的词,北宋时期的晏殊仅仅学到了他的俊秀飘逸,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仅仅学到了他的感情深刻悠扬。
所谓理性之诗,是指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之中得到一种智慧的观照,用心灵去体验生活,诗人的心灵是敏锐的,真诚的,他们也同样把所有敏锐真诚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但比之纯情的诗人,则多了节制和反省,有一种思致和操持。
这一点是最可贵的,陶渊明即是范例,他的诗歌是他的心灵和智慧的结晶,因此他也是这类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作者。
晏殊是“具体而微”的,有那么一点点理性诗人的味道,但是没有陶渊明那么多那么繁复的思致。
和李煜李后主相比,李后主代表的就是纯情诗人,是透过他本人的沉痛写出这天地间有生之物同有的悲哀。
同样是写离别,李后主是“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带着深深的心痛。
晏殊则是“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引起的是大家的伤感。
在晏殊的词中,你还能发现一种淡定,是所有事都能预判、都有安排,淡然处之理智面对的智慧。
比方他说离别,“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那么怎么办?
有办法,他说是你要有酒的时候就去饮酒,有歌的时候就去听歌,不要说听歌饮酒的次数太多而推辞,因为那销魂的伤感比那歌筵酒席还更多,所以说是“酒筵歌席莫辞频”。
有一种“劝君惜取眼前人”的意境,就是活在当下。
果然,在下阙中,晏殊写道: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我觉得晏殊的词是平淡中见真情,当你在午后闲暇无聊时,读一读晏殊的词,细细品一品其中的滋味。你会发现晏殊才是我们的同道中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夕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同样是对酒当歌,曹操感慨的是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而晏殊则像现代的文青,看夕阳西下,看落花流水,看燕子搬迁,独自一人在花园小径上徘徊往复。
很多人以为晏殊的词没有什么深刻的意味,小词小景境界浅。然而现代生活的和平和富足,需要的正是这种在平常细微处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我们不能总在“大浪淘沙”的“惊涛巨浪”中“激情澎湃”,更多的是普通人无波无浪平凡的日子。
你看在晏殊这些很平常的小词里,正呈现着那一份诗人的非常细微锐敏,而且非常富有诗意的感受。
如其《诉衷情》上片:“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这几句小词所写的时令景物,就正是晏殊经过十分细密的观察、幽微的感受所得 :
秋天里,芙蓉花和黄菊花争妍竞放,时令将近重阳节,那远处的小村庄被一派秋光秋色所点染,如在画中一般;远远望去,村庄四野的树林里,片片红色的树叶间杂着稀疏的黄叶,清晰可见……
这是何等锐敏的感受,何等细微的观察和欣赏。这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是我们秋游归来,难以忘怀的景色。
晏殊的词不同之处在于,有些作品不用细细体会,一读就感动得非常强烈。而晏殊的词非要深深地体会,以心领神会,才能见出其内含的生发感动的生命。
所以晏殊词的好处很难被人认识,因为对读者的要求太高,一个是因为作者的情思纤细幽微不易被人体认,再一个就是因为读者疏忽没有深深地体会。
所谓看山的三重境界,如果你只在第一重“看山是山”,或第二重“看山不是山”,那么你又怎么能领悟到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的境界呢?
从细微处体味生活,晏殊的人生已通达至返璞归真。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踏莎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