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究因材施教,也讲究因人施教。这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譬如,对不同学生发问的类似问题,孔子的解答就是因人而异的。按我们今天的话说,似乎没有标准答案。这也才是教育的可贵之处。
学生司马牛问何谓君子的时候,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不太理解,纳闷道,不忧不惧怎么可称为君子呢。
孔子道出了他思考的实质,“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说到底,对君子定义的指向,还是修身养性的问题。内心里反思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愧疚的,哪又有什么忧愁恐惧的呢。
不疚,是因为想得对,走得端,行得正。反过来说,即不偏、不歧、不邪。这样,心中有什么遗憾呢。就像我们乡里话说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做人做事就是这样的道理啊,如果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