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生之谓性’,告子亦说得是,孟子如何非之?”
先生曰:“固是性,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不晓得头脑。若晓得头脑,如此说亦是。孟子亦曰:‘形色,天性也。’这也是指气说。”
又曰:“凡人信口说、任意行,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此是所谓‘生之谓性’,然却要有过差。
若晓得头脑,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便自是停当。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这身行,岂能外得气,别有个去行去说?故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气亦性也,性亦气也。但须认得头脑是当。”
【译文】
有同学问:“告子说‘生之谓性’,也没错呀!孟子为什么说他不对呢?”
先生说:“生固然是性,但告子只认识了一个方面,没有抓住本质。如果知道本质,这么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孟子也说过:‘身体容貌都天性也。’但这是指气而言。”
先生又说:“但凡一个人信口说的,任意去做的,都说‘这是依我的心性出来’,这就是‘生之谓性’,然而这样做会有很多过错。如果知道性之根本,依从良知出发去说、去做,那就自然得当。
而良知,也只是依靠这嘴巴来说,依靠这身体力行去做,靠这身体的知觉运动,又岂能撇开气呢?另外有一个东西去做去说?程颢先生说:‘只说性,不说气,就不完备;只说气,不说性,就不明白。’气就是性,性就是气,但是必须明白根本才行。”
【浅谈】
1、本章比较难,试着解读一下。心学里多谈心、性、理、气,这些名词特别相象,但又有区别,有必要一一回复
1)性,天命之谓性,率性即为道。笼统讲,性即道之最原始的状态,属无极、混沌之本体状态,是道未发生变化前的无之态。
2)依此便知道,性当然无善无恶,先生著名的四句教亦言:“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就是性。
3)气,气质、禀赋、个性、天性。是道生一那个一的状态。里面有阴有阳,有正有反,再反一下就是一生二,生出了天或地。
4)也可以说由气成形。所以孟子才说白羽之白与白雪之白是两种白。当然有区别。白是它们各自天性的一面。告子辩机仓促之间,来硬的,硬说没分别。
5)当然由这气质,大家亦能明白人与人一定有境界,格局,心胸的差别,更有气质,性格的差异。如牛性与狗性(其实是牛气与狗气)天壤之别。
2、说一个人“没正形”,嘻哈放纵,或者猥琐拘束,这都是不能以性践形。圣人呢,气禀极其清明,天赋气质,全尽而无亏,耳听目视,能践聪明之理;举手投足,无不恰到好处;说话做事,无不各尽其理。
3、程颐亦言:圣人尽得天之道而充其形。圣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与万物不同。既为人,须尽得天理,那才算个人。形色,众人有之而不知,贤人践之而未尽,能充其形的,唯有圣人。
4、程颐说了众人、贤人、圣人三种人,我们自己可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什么货色!首先,你要认识到自己的不知道,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认知,要求改变,这就境界提升了。
5、每个人总是有一些性格上的毛病,容易让别人不爽。自己爽了,别人就不爽;让别人爽了,又太压抑自己。这都是不能践形,形和色匹配不上。要向圣人学习,既自由自在,没有刻意做作;又情理浑全,让别人舒服,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高级了。
6、这里的形色就是气,就是气质,但气质背后的本质是本性。所以,有时候从性的角度去说,有时候从气的角度去说。告子只看到了后天的气与性一体,却未从根本上论性与气。当然,再回溯到混沌态,性与气只是一个良知,依良知而言,则气亦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