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個人的出版史》
《一個人的出版史》誰需要「EP同步」?

《一個人的出版史》誰需要「EP同步」?

作者: 傅瑞德_台北 | 来源:发表于2014-09-28 12:29 被阅读130次

前言:

这一系列文章取自我在2013年出版的《一个人的出版史》一书,完整说明请参阅2012年序;您可以免费下载本书简体完整版ePubPDF,其他阅读和下载渠道则请参考介绍网页。简书版完整列表在此

寫於2010年5月21日######

也許我想太多了,不過依照最近和出版商交談的經驗、以及自己的直覺,有一句話不得不說:

一些出版商最近熱中的所謂「EP同步」,也就是電子版和實體紙本書籍利用共通的編輯程序製作發表,可能反而是毀掉出版商未來發展機會的絆腳石。

就等著將來看看吧,我講對了就叫我天才、講錯了就叫我蠢才,其實我是無所謂的。:P

我的道理很簡單:數位出版品自從iPad問世之後,就已經不會再是一兩年前所想像的那個樣子。我並不是在捧iPad、iPad也不一定是將來唯一成功的平台,但我想它作為數位出版品新型態出現的里程碑,應該是沒有太多疑義的。

五年前,傳統出版商中的有識之士就已經開始擔憂紙本書的市場縮減、銷量下滑;近三年前,出版商從Amazon Kindle上看到了未來的曙光。

約一年前,Amazon的歷經兩年磨練,推出銷售成績不錯的第三代產品Kindle DX,許多出版商覺得未來的希望就在這裡了、許多廠商也覺得市場出現了,所以轉檔的轉檔、兜硬體的兜硬體,在今(2010)年台北國際書展摩拳擦掌打算大幹一場。

說是個人偏見也好、旁觀者清也好、未卜先知也好,反正不知道為什麼,在硬體廠商一窩蜂推出黑白e-ink電子書之前,我就已經移情別戀,覺得iPad類型(但不限於iPad,也包含未來可能有機會的Android平板電腦,以下同)的閱讀體驗才是未來的主流。

糟糕的是,e-ink黑白機本身的市場、以及中文出版界有識之士對它的期望,都在iPad正式上市之後開始鬆動崩解;一些出版者原本以為好不容易抓到的是浮木,猛然卻發現好像只是一把稻草……呃,接下來該怎麼辦?

請注意一件事:對於iPad類型的出版品而言,我早已不用「電子書」這個名稱,因為它的內容和表現形式早已超越「書」的範圍(如果有朋友一定要把它叫做「書」也沒關係啦,反正您知道我在說什麼東西)。

e-ink閱讀機還會存在一段時間,但不會是將來數位出版品的獲利主流,理由請參閱本書中的「我看2010年電子書十大預測」這篇。

如果上述的說法可以成立的話,「EP同步」的問題在哪裡就很顯而易見了:紙本書類型的出版品,企劃製作流程如何和包含圖片、文字、動畫、語音、互動、甚至遊戲和網路功能的數位出版品同步?

廣播劇的製作企劃如何和3D電影同步?

我沒有輕視紙本書或廣播劇的意思,現在的我愛紙本書超過其他一切出版品,但紙本書和成熟的數位出版品、廣播劇和電影,都是看似有共通之處,但發展方向卻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

E(數位出版品)和P(紙本出版品)硬要兜在一起,並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出版商大可以繼續這樣玩下去,當然也看得到可以自傲的成果。但老實說,除了宣傳之外意義不大、對於挽救紙本出版的衰落也不會有明顯的效益。

根據我自己最近的經驗,許多出版商憂心的,其實是在未來出版品電子化的趨勢中被邊緣化、地位被架空,所以亟需一套系統或方法,一方面讓手上的內容能「一魚多吃」、一方面維持在數位出版品製作流程中的主導地位。

我可以理解這樣的憂心,但並不認為EP同步是正確的方法。

除了E和P在本質上不盡然適合同步這個理由之外,如果只是引進工具和程序,對於觀念、技能、分工、領導體系之類與「人」相關的因素沒有提昇的話,引發的問題也可能相當令人困擾(這方面我就不著墨太多了,但內行人應該懂我的意思)。

如果有心要做的話,我的建議是不必強求EP同步,而是建立(或是委託)專職、專業的團隊,針對不同的平台鑽研不同的技術和表現方式,以相同於紙本(但不必受限於紙本)的同一套內容,製作出「針對平台最佳化」的數位出版品。

當然,如果出版商跟我觀點不同,仍然志在像是Kindle、BenQ漢王綠林之類的e-ink機,或是僅以簡單編排的黑白圖文書為目標,那就人各有志、不傷感情,我說的並不一定對,當我什麼都沒說也沒關係。

也許我說得有點僭越了,但請各位看得到數據的先進們參考一下:如果先不要光看「華文市場」這塊看得到不一定吃得到的大餅,那樣的技術、效果、價位、銷售量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是不想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個人的出版史》誰需要「EP同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bu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