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摘自阿德勒的哲学《幸福的勇气》。
有意思的一个章节。
哲人: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究竟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你怎么看?青年:因为其实是不想改变?哲人:正是如此。这又要涉及“变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倘若说得过激一些,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青年:死亡?
哲人:比如,假设你现在正为人生而苦思焦虑,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那么,无论对现状多么不满,能够选择“死”吗?能够投身于深不见底的黑暗吗?这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青年:嗯。
哲人:那么,当一个人想要肯定“现在的自己”之时,你认为他会为自己的过去如何着色呢?
青年:啊,也就是说……
哲人:答案只有一个。也就是将自己的过去总结为“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青年:……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
哲人:是的。你刚才说到的大讲“谢谢您那时对我的严厉指导”之类感谢之辞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其实是在想积极肯定“现在的自己”。结果,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记忆。所以,他们并不是用感激之辞来肯定强权式教育。
青年:因为想要肯定现在,所以过去就会变成美好回忆……哎呀,太有意思了。作为脱离现实的心理学来说,这的确是非常有趣的研究。但是,我无法赞同这种解释。为什么呢?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我就根本不符合您现在这种说法!我至今依然对初中或高中时代那些严厉到蛮不讲理的老师们心怀不满,绝无半点感谢之意,那种坐牢一样的学校生活也绝对不会成为美好回忆!
哲人:那是因为你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吧。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倘若讲得再苛刻一些,就是为了给与理想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所以就把自己的过去涂成灰色。想要把原因都归结为“都怪那个学校”或者“全因为有那样的老师”之类的托词之上。并且,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青年:您……您太失礼了!您有什么证据就如此胡猜乱想!
哲人:你真能断言我这是胡猜乱想吗?问题不在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于“现在的自己”赋予过去什么样的意义。
青年:请收回您的话!您又了解我什么?!
哲人:你别激动。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千人千样的“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青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过去?!
哲人:所谓的过去,并不是无法回去,而是根本“不存在”。只要不认清这一点,就无法搞懂目的论的本质。
青年:哎呀,太气人了!胡猜乱想之后又在这里说什么“过去根本不存在”?!真是满口谎言,您就打算这样糊弄我吗?!好吧,那就让我把您的谎言一一揭穿!!
今天上班时二猫突然联系我,说要买了一件衣服送给我,刚好我早上也想着要买一件类似的,心有灵犀,开心收下。
下班后把昨天缺的运动补上了,流汗的感觉真好。
晚上看了下余欢水,情节紧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各种反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