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如何通过写作精进》
编辑/浅茉轻语
✏写作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个人成长的方式。
✏“有品质的写作,是最高效的社交。”
✏让写作成为认识自我的工具、直接导向行动的。
✏写作能力理应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为它不仅是一种“高性价比表达”,也是一种“一对多沟通”。
✏写作是提高时间复利非常好的方式,运用本书传授的写作底层方法论,提高作品的穿透力,最终提高人生转化率!
✏它们并非什么职场或成功学故事,更多的是学员们对个人经历或情感的一种自省。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写作,与其说是写给别人,不如说是写给自己。
✏
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处在一种惯性(或者说是惰性)之中:用熟悉的产品,做熟悉的事情;闲暇时翻看头条资讯或娱乐视频,并随手点赞转发……这是一种低能量的平衡态。
但如果我们陷在这种平衡态里,我们便会渐渐仅依赖经验做事,久而久之会惰于思考。
想要跳出这个平衡态,我们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读一本好书,或者和睿智的人做一番深谈,都会有所帮助。不过,外来的帮助终究比不上内在的自省。我相信,自省是跳出这种低能量平衡态的必要努力。而写作,就是一种自省的工具。
✏
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一书中,将写作动机归纳为4种:纯粹的个人主义,简单说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写作,专注于自我表达;美学的热忱,可以理解为对文学中的艺术美感的追求,并因此想将之分享给他人;历史责任感,渴望看清历史的原貌,渴望挖掘真相并忠实记录,以为后人镜鉴;政治目的,即将文学作品作为政治的工具。
这个概念也许比较高大上,我认为写作就像面对自己,你必须看见它、接纳它、了解它、重视它、掌握它,才能与它和谐相处,才能将它运用自如。
写作可以没有听众,它是与自己的对话。你可以用方圆各异的拼图,把心中的世界拼出来。写作可以没有目的,它是对生活的思考。你可以把行云流水的想法,变成刻骨铭心的记忆。写作可以没有技巧,它是对感情的抒发。你可以把爱恨情愁的念头,变成触手可及的自己。
✏
《三体》告诉我们,录在光盘上的信息不过百年,写在纸上的信息不过千年,刻在岩石上的信息不过万年,可是留在心里的信息不仅不会消逝,还会自行繁衍。
写作不专属于文艺工作者,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写作也不专属于青年,中年、老年、儿童,每一个愿意面对自己内心,愿意把自己的世界展现给世界的人,都可以掌握它。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需要写作,热爱写作。
✏
透过写作看见生命
在香港中环诚品书店的推荐书架上看到一本英文书,书名“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吸引了我,直译过来是“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别人”。当时我心里想,很多国外的书都教人“如何做什么”,而且书名往往很标题党。
作为一名写作者,关于一本书的作者有没有用心、是否下足了功夫,看上几页我就能了解一二。刚打开读前言,我就立刻感受到作者戴尔·卡内基先生的诚意和用心,并暗自有些羞愧——差点因为自己的固有思维错过一本好书。
几乎每一个进监狱的犯人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在99%的情况下这些犯人不会因为受到惩罚而悔改。——批评与责备并不能给人带来改变,甚至会招来恨意;相反,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作恶者怪罪所有人,却从不悔过。世人皆是如此。下一次,当指责的话语即将脱口而出的时候,我们不妨三思。指责如同回旋镖,总会伤及自身。
即使以一个看起来拥有一定的惩罚权力,可以指导、批评和指责别人的“老师”的身份授课,我也极其克制,因为我非常讨厌被别人指责与批评。我努力做到如果不希望自己被如何对待,就不要那样去对待他人。
很多人读书只是随便翻翻,然后就把书扔一边,不做任何改变。这不是卡内基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他认为:教育的最大目的并非增进知识,而是增进行动。我的看法一样,因此才写下这样一本旨在增进行动的书。
在传统的认知中,学习=听讲,学习=读书。但是听讲和阅读的学习内容留存率,对应的数值只有5%和10%。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周围很多人,看似每天都花了大量时间去听课和看书,真正掌握的东西却没有多少。
✏
〇 受:感觉、直觉
就是你所接收的新东西,包括新的概念、文化、原则、习俗、观念、技巧、方法,等等。
〇 想:概念
把接收的新东西在脑子里认真想一想,看看有没有道理。
〇 行:发挥
在自己身上实践,不断修正自身行为,验证最初接受的假设。
〇 识:意识
通过行动,让接收的东西形成认知或自我意识。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知行合一”,你认同的理念,理应在行为上体现。当你学习新知识时,运用“受想行识”4个步骤,让它指引你的行为,养成习惯,进而形成你自己的认知。
✏
写作既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与自我相处的方法。当你学会了技能,使其成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通过写作学会更好地与自我相处、与他人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时,你将终身受益。
--end--
ps:谢谢你读到了这儿,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