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母亲险些杀了儿子,这样的故事,也能拍大团圆结局?

母亲险些杀了儿子,这样的故事,也能拍大团圆结局?

作者: 舒心酱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11:39 被阅读0次

《绝望者之歌》(又译《乡下人的悲歌》)拍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三代骨血至亲,相亲相爱但又面目可憎。

混乱、彼此伤害,但又有斩不断碾不碎的亲情。

一,混乱的情绪捆绑。

如果只看影片中角色的表现,这位妈(艾米·亚当斯饰)大概是典型的“父母皆祸害”代表。

十岁的儿子不懂事,说了一句同学侮辱她的话,她瞬间发疯开着车子要撞上对面来车“你要我们一起死吗”。

虽然关键时刻成功避开,但依旧情绪失控、举动疯癫。

惊吓之中的小孩子逃下车,跑入路人家中求救。

这位妈妈砸门而入,活活将孩子拖下楼梯。

路人警告、孩子求救、母亲暴走,场面一度非常混乱,孩子大哭着求着找外婆,但警方来了之后他却很倔强替母亲隐瞒“她没有打我,你放开我妈妈”。

这位母亲情绪不稳定是真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也是真的,但她本质上爱孩子也是真的。

这导致小孩子在恐惧和依恋、怜悯和厌弃之间反复横跳,母子二人的亲子关系非常复杂、一点就炸。

故事中最复杂的部分或许就在于这个原生家庭里爱和恶的捆绑。

如果这位母亲不爱孩子、就是一个纯粹的毒妇,孩子或许还能有勇气切割;

但每一次当他跨出半步的时候,又会因为能深深感知“妈妈爱我而我也很爱她”而撤退回去。

影片将“一家人就是要在一起、要支持彼此”作为长辈灌输的天经地义的道理,反复强调;这样的理念非常接近“纵使他是人渣、但他是家人,所以你不能逃离他”,让人觉得过时迂腐、不合理。

事实上影片通过诸多细节,传递出的真正纽带是“她的教育方式值得下地狱、她很多时候是半个人渣,但她也只是一个爱你的可怜人和受害者”。

但这恰恰也是影片最让人不适的部分,突然从很深很绝望的捆绑,跳向轻飘飘的大团圆式结局。

电影最后类似大团圆的“美好”结局,让人觉得相当割裂。

如果按照从孩童到成年的时间顺序,讲一个从泥泞中奋斗上来的故事,如果把考入顶尖名校、进入大公司当做“成功学”意义上的终点,那么影片可以有一个俗套但能自洽的结局。

但电影是不断闪回的环形时间结构。

(成年男主的女友,就是一个完美型工具人)

片子一开场男主就已经焦头烂额打着三份工挣钱付学费,四处面试求一个暑假实习的机会;

耶鲁法学院这烫金名牌,并不能解决他所有问题。

当他回到家乡、面对吸毒的母亲,他依旧只是一个深陷泥沼的努力但又无力的儿子。

二,原生家庭困境的代际扩张。

故事中这位母亲,半生不幸、有严重的原生家庭问题。

年幼之时她和妹妹二人躲在柜子里看着父母吵架,看母亲凶狠在父亲背上点火。

但童年创伤和昔日阴影,恐怕并不足以为所有疯癫失控举动脱罪。

失去亲人时她赤脚在街道上大哭大闹,辱骂好心劝架的亲女儿。

偷病人的止痛片,穿同事的滑冰鞋,在医院ICU区疯狂快乐滑来滑去。

追求自由兴奋的渴望,和软弱不能控制情绪、正视难关的弱点,纠缠在一起,让这个神经质式的母亲,时好时坏相当吓人。

影片中有让人毛骨悚然的负面桥段,也有母子连心、拆不散的短暂温情。

忙着面试、捉襟见肘、一团混乱的儿子,好说歹说终于为母亲求来一个戒毒所的床位,不用排队可以即时入住,预付费用的时候他掏出一排卡片:这张刷500,这张刷1000,这一张也刷500试试看能不能刷成功(此前在加油站他的一张卡额度就不够付钱)。

如此艰难终于凑够了两周的钱,母亲大概也心疼孩子不容易、不愿意住,脱口而出的话却非常伤人,掉头就走、面对劝解格外凶狠:你就是为了秀你的优越感吗?

母子二人兜兜转转,去找她的现男友,只遇上那个人渣将她的所有物品从楼上扔下来的逐客令;找旅馆临时住下,他买完食物回来,却发现母亲在厕所里正准备偷偷注射毒品。

影片中男主一度怨恨母亲,男主的姐姐为母亲辩护:她也是受害者。

故事里受害者这个层面的表述,显然不足以支撑“她也是一个可怜人、值得被谅解”的论调。

跳出影片来看更,让人觉得唏嘘的是,事实上很多作恶者、加害者,之所以走上歧途,一部分或许是因为性恶,但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不幸、创伤无法被治愈,从受害者变成新的加害者。

三,反转的无力感。

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小男孩一度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

和一群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白天吸着奇奇怪怪的东西,晚上开着外婆的车去小伙伴曾经工作的店,凶狠一通打砸抢。

庆幸的是,这个游走在失控边缘的问题少年,关键时刻被外婆(格伦·克洛斯饰)拉了一把。

外婆将他接回自己身边,原本你以为这会是好转的征兆,但状况却一度是“刚离开狼窝又进虎穴”。

外婆的表现非常粗鲁、凶狠,洗碗这样的小事都她能找出诸多由头、骂骂咧咧半天。

小男孩写作业需要计算器,84块一个,外婆买不起、凶巴巴嫌弃“怎么?是金子做的吗”。

男孩没办法、只好去偷,被当场抓住,外婆省下自己买药的钱给他买了计算器。

明明是很温情的故事,但外婆一定要“用最难听的方式说”。

孩子一时之间不能体会外婆暴躁粗鲁怼死人、呛死人、气死人的说话方式背后浓浓的爱和希望,一怒之下把计算器扔出了车窗。

彪悍的外婆逼着他捡回计算器,语重心长灌鸡汤:孩子你一定要出息、否则以后咱家怎么办?这种又空又远的大道理,一个青春期差点踏错的小孩子未必能听进去。

故事的转折在此后的一份福利餐。

社工给外婆送来一份福利救济餐,外婆真·站在门口要饭:现在我外孙也在我家,能给两份吗?我没有钱,连药都买不起了,能再给一点吃的吗?

社工搜来搜去从包里找出一串葡萄、一袋看不清是什么的食物,只有这么多。

小男孩站在门边,看着外婆求人多给一点吃的,终于懂了要好好读书、好好求一个机会。

于是倒霉孩子进入了“如同换了个人的节奏”,积极做家务、打工、认真念书。

一路读了俄亥俄州立大学,又进了耶鲁法学院。

男孩和外婆这段戏份,单看像一部常规俗套励志电影的内容:底层的穷孩子,终于爬了起来。

虽然是常规故事模式,但情绪力量和细节都到位,反而是吸毒母亲的这条线、并入“大团圆结局”里总让人觉得有些不适。

影片从而今的时间点开始叙述,穿插切换过去和现在这条时间线上的不同时间点,诸多场景的切换都完成得很丝滑,今昔对比、恍若隔世的质感也很让人唏嘘。

故事里几次出现的“山人”“乡下人”歧视,借男主之口表达的反歧视的尊严感,表达上似乎有些割裂和浅层。

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人,族群阶层的“可爱之处”展现得不够有力,与其以偏概全说这是底层问题、不如说这只是病态家庭的案例。

这位吸毒的母亲一再掉线、反复游走在疯狂和崩溃边缘,不能代表某个阶层的整体特性;故事将混乱的家庭、励志题材、地域阶层歧视等诸多主题搅和在一起,反而显得含混。

那句很俗套的话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愿所有孩子的童年都是幸福的。

相关文章

  • 母亲险些杀了儿子,这样的故事,也能拍大团圆结局?

    《绝望者之歌》(又译《乡下人的悲歌》)拍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三代骨血至亲,相亲相爱但又面目可憎。 混乱、彼此伤害,...

  • 《都挺好》大结局了

    《都挺好》大结局了。是的,大团圆结局! 这样一部剧,想吐槽,要点赞,也有疑问。 1.吐槽:为了大团圆结局的着急转折...

  • 我看《都挺好》二

    故事的方向往着大团圆的结局发展,不少人对这样的结局有了不同的声音,许多人都认为这样脱离了现实,现实中的苏明玉并不...

  • 听《宽恕》有感

    《宽恕》这本书中,作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儿子被杀了。这位母亲在宗教和亲人的帮助下走出了悲痛,也在内...

  • 自己

    他 杀了那鄙夷自己的父亲 杀了那懦弱无能的母亲 杀了那攀比的妻子 杀了那贪婪的儿子 最后 杀了自己

  • 只愿人间不再有悲剧

    快意恩仇以及那些先虐后给糖吃的剧情看多了,在每读一个故事之时,都会想着结尾是善恶终有报的大团圆结局。 也或许这样的...

  • 都挺好真的都挺好?

    昨天晚上《都挺好》大结局了,大家都很开心,认为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大家都喜欢大团圆,哪怕只是和稀泥式的大团圆。 ...

  • 2017-12-13

    谁说大团圆就是最好的结局?

  • 《都挺好》中国式大结局

    不出意料,故事的结局还是以大团圆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的方式结束了。在苏明玉看着自己的童年时候,被母亲抱起,去找二哥算...

  • 每日一句话||2月27日

    曾经我相信幸福结局的价值,现在,我相信结局的力量不在于毫无遗憾的大团圆,而在于辛酸和意义。 大团圆结局看完总会传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母亲险些杀了儿子,这样的故事,也能拍大团圆结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gj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