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官井田法旁通

周官井田法旁通

作者: 座客苍凉 | 来源:发表于2018-08-05 20:33 被阅读61次

    周官井田法旁通

    ——由经典出发思考中国经济史

    《周礼》(《周官》经)一书对后代政治经济制度有极大影响力,不因其疑伪而稍减。兹举出两个例子,并加以阐释说明。

    一、“遂人”职之“田莱”、“大司徒”职之“易地”演化为后世所谓“折亩”。

    按照周官井田法,向齐民颁授田地例分三等。《地官司徒·遂人》:“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田为耕地,莱为休耕地。依照土地肥瘠程度而确定上中下等第,上地一百五十亩相当于中地二百亩或下地三百亩。根据古代注疏家的说法,这是距离王城一百至二百里内六乡、六遂的授田法。《大司徒》:“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根据古代注疏家的说法,这是距离王城三百至五百里内公卿、大夫采邑(即“都鄙”)的授田法。在都鄙中,上地无休耕地,一百亩相当于中地二百亩或下地三百亩。“遂人”职之“田莱”、“大司徒”职之“易地”都是为了公平颁授土地而采取的变通措施。王安石熙宁变法的重要举措“方田均税法”,参考 “田莱”和“易地”制度,分别陂原、平泽、赤淤、黑垆等不同土地类型,综合计算其肥力,分为五等并根据不同等第缴纳税赋,遂成为后代“折亩”的滥觞。

    “折亩”现象产生有其必然性。略为回顾中国古代的税赋制度:先秦时期,按《孟子·滕文公篇》的说法,有贡、徹、助等名目。实际都是地税,不过贡、徹是按比例上缴实物而助是服劳役即耕作公田。秦汉当然继承了以贡、徹为代表的地税,此外还有“口率出钱”,即货币形式征收的人头税。相应地,秦汉官员俸禄为半钱半谷,如郡守等二千石官月粮一百五十斛,月钱一万二千,两者基本相当。汉代地税相当轻,税率常年保持在三十税一。但人头税负担很重,还有其他横征暴敛,王莽在诏书中曾经讥讽,名义三十税一,实际竟然接近十税五。从魏晋开始,战乱频仍导致大量土地抛荒,地税征收自然难以为继,于是曹操下令“家出绢二匹、绵二斤”,以户为单位征收绢布,后来发展为“户调”。绢布在特殊历史时期承担货币功能,朝廷收入依赖“户调”。晋代二千石官领取的绢绵价值已超过谷物日俸,北魏官员的俸禄则主要为布帛。戍边军队也接受大量调布供给,至今考古活动中不时发现实物。唐中期以后均田制破产、土地兼并严重,以户或丁男为单位征收租调极不公平,易引发小自耕农弃田逃亡。故改分夏秋两季征收户税和地租,此时地租以亩为单位征收,从秦汉的税率制演变为定额租。“亩”既是土地度量单位,也是缴纳赋税的基本单位,在实际土地亩数和缴纳赋税亩数间进行换算的问题由此产生,是为“折亩”。

    “折亩”的本意与“田莱”“易地”类似,为照顾地力肥瘠,使一体公平纳税,肥沃的土地税额高,一亩折一亩甚至一亩折数亩;瘠薄的土地税额低,允许数亩折一亩。但明清时期的折亩有一些新变化值得关注,大学者顾炎武和阎若璩曾分别就此撰文(《日知录·地亩小大》与《潜邱札记·论折田》,均收入《清经世文编·户政六》)首先,开垦荒地导致“折亩”。作为税额的亩数一经确定就很少变动,实际亩数因农民垦荒而不断增多。“太平日久,田多加辟,每多无粮”(阎语)其次,地方瞒报带来“折亩”。地方政府打着爱惜民力的旗号,故意在赋役黄册中填报虚假亩数。“良有司恐亩数增多,取骇于上而贻害于民,乃以大亩该小亩……上行造报则用大地以投黄册,下行征派则用小地以图均平”。(阎、顾略同,说出《嘉靖广平府志》》)再次,度量不一产生“折亩”。当时官方标准是五尺为一步(弓),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但各地的“土法”度量标准各异,自然要折算为官定亩数。“有以一二百步为亩者,有以三百六十步为亩者,有以七百二十步为亩者”“有以六尺七尺八尺为步者”。(顾语)折亩的新变化是绝对主义(absolutism)划一要求与纷杂实际的矛盾所致,无足惊诧。然而其本原必归于“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亩……此即折数也” (阎语),或更精确地说,是“遂人”职之“田莱”与“大司徒”职之“易地”。

    二、“遂人”职之“遂、沟、洫、浍”演化为后世所谓“计里画方”。

    《周礼·太宰》职掌八法,其中第三项“官联以会官治”,郑玄注:“联读为连,古书连作联。谓连事通职,相佐助也。官联谓国有大事,一官不能独共,则六官共举之。”晚清大儒孙诒让研究《周礼》最重“官联”,称:“唯官联条绪纷繁、脉络隐互,散见百职、钩核为难。今略为甄释,虽复疏阙孔多,或亦稽古论治之资乎。”事实上,测量土地、颁授田亩、绘制地图三者密不可分,《周礼》中“大司徒”与“遂人”“土训”均为官联。“大司徒”即“大司土”,主管与土地有关的一切事务,“掌建邦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九州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具体负责测绘地图的是“土训”职,“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郑玄《注》诂“道”为“说”,不确。道,经由。“道地图以诏地事”,由地图而告知土地情况。几何学γεομετρια的本义即为古埃及传来的测量土地术,γεα为大地,μετρον为尺度,可按其词源翻译为度地学。我国古代《九章算术》中的“方田术”与度地学γεομετρια锱铢悉称。“方田术”开端计算直田(长方形)面积最为简单,“广从相乘”即可。之后计算圭田(三角形)、邪田(直角梯形)、箕田(梯形)、圆田的面积则远为复杂、不便操作。测量土地面积最便捷的方法莫过于划分若干长方形或正方形,表现在地图上就是后世所谓“计里画方”。《晋书·裴秀传》载其总结的制图六体,其中“分率”为比例尺,“准望”是方位,“道里”即路线距离,三者相合自然产生“一寸折百里”的《地形方丈图》《海内华夷图》《禹迹图》等。无独有偶,古罗马人采用“百法”(centuriations)测量并分配土地,纵轴称为卡尔多(cardo),横轴称为得库马努斯(decumanus),纵横相交得一正方形,边长为20阿克图斯(actus)、约710米。回到《周礼》(《周官》经)一书本身,其中“遂人”记载了一种沟洫制度,“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遂为纵,沟为横,洫为纵,浍为横。旧说,遂沟洫浍四者皆田间水道,可用于灌溉、泄洪。现在看来,遂沟洫浍还有划分土地边界,便于“土训”测绘地图的功能,故“遂人”与“土训”亦为官联。稍作估算,取一周尺约合今0.23米,一夫百亩为边长138米的正方形;南亩十夫横一沟、纵十遂,为短边138米、长边1380米的长方形;南亩百夫纵一洫、横十沟,为边长1380米的正方形。前述王安石熙宁中“方田均税法”即将土地划为若干“方”进行测量,一“方”为“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正方形边长1350米(存世宋尺长度不一,取中位数0.27米),十分类似“南亩百夫”的正方形,反映出王安石对《周礼》制度亦步亦趋的摹仿。

    最后,考证一下经济史上著名的异常数据。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政府开支依赖地租收入,全国开垦田地多少关系税基(tax base)大小,至为重要。据《隋书·地理志》《通典·食货》,文帝开皇九年垦田数1940426700隋亩,若取换算率为0.6916,可折合今天的1341999105市亩,数目已比汉代鼎盛时期的571990270市亩(据《汉书·地理志》元始二年垦田数827053600汉亩折算)多出百分之一百三十五;二十年后即炀帝大业五年,垦田数竟高达5585404000隋亩,可折算为3862865406市亩,《通典》作者杜佑即认为此数目“非实”。与我国1978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50100000公顷即2251500000市亩(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8中国统计摘要》)相比,超出百分之七十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此处所谓“垦田数”实为当时丁男的应受田数,其实不然。从北魏至隋唐,所谓“均田制”下的分配土地皆为增量改革——颁授的是政府控制的待垦地,并非触动存量——不可能将土地全部国有化后再行均分。故应受田数可入《食货志》,断不能入《地理志》,否则就是史籍体例的纰缪了。正史 “书志”都是根据官方档案撰写的,敦煌所出隋唐户籍档案大率如下:“户主赵玄表,五十八岁,丁男,家有一妻一女,应授田一顷一亩,实授田三十亩”,应授田、实授田皆平列,不致发生混淆。况且,实授田数也只是全国垦田数的一部分,修《隋书》者不可能以应授田数替代垦田数。我认为,开皇九年与大业五年的垦田数目有其实测依据,奥秘即在《隋书·地理志》本文中。“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一顷,其邑居道路、山河沟洫、沙碛咸卤、丘陵阡陌,皆不预焉。”渊源自《地官司徒·遂人》的“画方法”,将土地划分为若干长方形或正方形进行测绘,仅适用于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则难以实行。合理推测,文帝、炀帝均在关中或河南进行过实测,并基于此估算全国垦田数字。开皇九年垦田数之所以偏大就是对于山地丘陵等地貌估计不足。大业三年,隋炀帝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在京畿增设司隶台,实质是全面恢复汉代鼎盛时期的行政制度。为满足其超越强汉的野心,此次测算垦田数,除增加林邑、吐谷浑故地外,可能进一步调低了邑居道路、山河沟洫、沙碛咸卤、丘陵阡陌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最终得出一个天文数字——5585404000亩。《地理志》“邑居道路、山河沟洫、沙碛咸卤、丘陵阡陌,皆不预焉”一语早已道破天机,不愧为阳秋曲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官井田法旁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hi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