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办公室桌上有两本书,一本是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一本是简·尼尔森女士的《正面管教》。
![](https://img.haomeiwen.com/i11286960/68ee6a86cfb08d5b.jpg)
起初,我各种查阅字典、百科,兴致勃勃的攻读《论语新解》,内心频频叹服于孔子的真知灼见,百世可预知,“圣人”之名,当之无愧。
然而不久,我在阅读《正面管教》一书时,一个念头不可阻挠的从我脑海中浮现出来:为什么西方人民在意的是如何‘尊重’孩子,而中国人民在意的是如何‘尊重’父母?
《论语》一书中,动辄出现某某问‘孝’。
比如: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过来就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道:现在人们认为孝就是能养活父母。人们也养狗养马。如果对父母没有‘尊重’之心,那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翻译过来就是,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道:奉侍父母,难做到的是和颜悦色。有事替父母代劳,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这就是孝吗?
对啊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人们会认为‘孝’就是能养活父母就行,而不注意恭敬?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人们会认为‘孝’就是替父母做点事让父母吃好点就行,而不注意和颜悦色?
是因为古人不够淳厚善良么?
要知道,成语‘人心不古’,说的可是现在的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朴厚道。
那么追本溯源,是因为那时的父母认为,所谓的养育就是能养活子女就行,完全无视孩子们对‘尊严’和‘尊重’有相同的要求,动辄训斥吼叫或棍棒拳脚对待子女,还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方式的养育子女和养狗养马有何区别?
所以那时的子女才会认为‘孝’就是能养活父母就行。
所以那时的子女才会认为‘孝’就是替父母做点事,让父母吃好点就行。
所以那时的‘孔门十哲’才会问孔子何为孝。
故先有‘育’而后有‘孝’,不问‘育’而问‘孝’,乃本末倒置矣。
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只知‘孝’而不知‘育’。在中国,只听过懂事的孩子,没听过懂事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父母的打击教育,常常会被父母拿去和其他人比较。
比如,如果你性格外向开朗,但是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就会拿你的学习成绩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你看别人家的某某学习多好,你咋就不能像人家一样?”
可是如果你数学好、英语好,但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父母就会拿你的弱点和别人的优点对比:“你看别人家的某某能说会道,多受人喜欢。而你呢,半天憋不出一句话。”
结果就算你性格外向、学习好、体育好,父母还是会说:“你看电视里的某某,和你一个年龄,都上电视了,你呢?”
父母随意的打击子女,毫不在意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自认为子女为小屁孩而已,能有啥自尊心。
那么我想问:
有多少父母曾被自己的子女和其他的家长对比过?
可曾被子女当面说过:“你看某某家的父母,多么有钱。而你们呢?”
可曾被子女当面说过:“你看某某家的父母,常常陪伴子女。而你们呢?”
可曾被子女当面说过:“你看某某家的父母,身高那么高。而你们呢?”
可曾被子女当面说过:“你看某某家的父母,工作那么努力。而你们呢?”
可曾被子女当面说过:“你看电视里的某某父母,长得又高又帅,又有钱,工作又努力,还有时间陪子女。而你们呢?”
有这样当面吐槽父母,拿父母和别的父母对比的子女么?我想,少之又少吧。
那有这样当面打击孩子,拿子女和别人家子女对比的父母么?我想,数不胜数吧。
孩子们是多么在意父母的自尊心,不忍心拿父母和别人家父母对比;可是父母在拿子女和别人家孩子对比的时候,有在意过孩子的自尊心么?
在中国,真正需要问的是“育”,而不是“孝”
先有“育”而后有“教”,只要学会了如何养育孩子,那么也就懂了如何孝敬父母。
为人父母应先看《正面管教》,而后读《论语》。否则,中国永远都将是:父母在等孩子一句“谢谢你”,而孩子在等父母一句“对不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