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498198/84302a071838a193.jpg)
按现在时兴的话说,已是奔六的年龄了。很多年里,同学们都难得一聚;即使回老家小镇,街头偶遇,也仅移步路边,略微寒喧几句,互道尊重,东西揖别。其实,同学们或距二、三里,或距五、十里,多亦不过小百里,距离肯定不是不聚的原因。最近闲来无事,我才开始想这个问题。
回忆起来,三、四十年里同学间也有过为数不多的聚会。一般都是小范围的,以三、五人居多,大规模的仅次而巳。记得那一次大规模聚会是在高坝洲镇,一个同学在这里当派出所所长,是他提供了聚会的场所和资金。同学们热情地握手、热烈地拥抱、急促地问候;互相仔细地打量,试图在别人的眉宇间找到那份久违的童稚。叫着小名,叫着别名,叫着诨名……一个个细数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翘首盼望还未到来的同学。
一晃多年过去了。近几年同学间联系开始多了起来,见面也多了起来,不再是街头偶遇,而是主动相邀了。某某同学嫁女儿了,某某同学娶儿媳妇了,某某同学抱孙子、孙女了;当然也有庆生做寿的,为父为母为自己,总之都是高兴的事。当然也有因某同学或父或母作古,一知情同学牵头,一同上门祭奠亡灵,其实更多地是为了抚慰生者。
高兴的事愿意和同学们分享,痛苦的事主动为同学分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同学关系的注脚吗?我有些疑惑!我不想去议论现今商品社会的同学关系,也不想去分析我们的同学关系与别人的同学关系有什么异同,更不愿去评价这些关系的孰优孰劣。我只是想说,我们附小的伢儿们的同学关系就是这样,或者说我一个人感受的同学关系就是这样:少了几分功利,多了一些朴实!心里揣着的是书桌的记忆。
网友评论
生命中的往来或许就该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