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青葭
不患寡,而患不均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距今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不担心财富物质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够公正; 不担心人民的生活贫苦,而更担心人民生活的不安定。
试想,财物分配如果人人“平均”, 就不再会有“贫穷”的思想;如果举国上下和睦一心, 即使国人数量不多也没所谓,只要保持社会群体的安定即可。这样一来,一个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这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治国之道,也是他的反战思想。他希望通过礼、义、仁、乐,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均分”,从而得到社会的全面安定。我们注意到,所谓“上下相安,各得其分”的思想,这里的“分”字面意思是“均分” ,会令人解读为“均贫富”。
“均分”思想的提出,是因为孔子当时所处的春秋时代,已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时代,基于所见的贫富差异之忧,为了社会的稳定,并维护、巩固封建的统治而提出。许多研究儒家的学者后来认为,孔子所指的“均分”并非字面意思上的“绝对平均主义”。儒家文化提倡“克己复礼“,而孔子的想法是希望社会的各阶层都能恪守其本分。若是违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不按规分配社会财富,也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分”。
孔子时代的政治谋略,以追求“安内攘外”之能,并已然意识到社会的财富分配不均、百姓贫苦的意识,将会成为社会之不安定因素。治国者则应力求在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下,使人们通过各自的社会分工,得到自己应得的份额。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未经人事,莫笑他人
孔子希望消除人民群众“贫穷”思想的美好愿景,是否能够实现?试想,如果真的将社会的财富,人人得以绝对平均,那就果真没有了贫富间的差距,就不存在贫与富的概念。可这放在哪个时代都不易做到。
我们得承认,社会是在不断向前推进中发展的,人民对生活更高质量的追求也是不懈的。这就会推动了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走在时代浪潮的前端,用勇于攀登的精神,探索普罗大众未知的崭新世界。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淘金者们不甘奴役、不甘负债,为获得更多财富而奔向未知的黄金国。即使铤而走险,也只为前行而获取的更大利益。
我们中的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只希望通过自身的所劳,跨越出“贫穷”的区域,消除自身,乃至后代体内的“贫穷基因”。 但即使面对人格、思维的平等独立,我们依旧会害怕有一天,自己或是至亲会再次变回“穷人”。我们深知,怕的从来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因“穷”而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内心所带来的不安。
增广贤文中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贫穷”像是毒蛇,蚕食大多数人的灵魂。埋头挣钱,拼命储蓄,跨越阶层亦是难上加难。更有不少文字,通过寻找贫穷者的劣根独有特质,加以批判、指责其思维的僵化而不可疏,并从此将富与穷的界限划清,埋上永不可逾越的鸿沟。
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过贫穷,就不知穷困可以达到何种的程度,更不该定义怎样的生活才是困境中人群独有的“贫困特质”。许多看起来生活条件并不太富足的人,他们虽未走到时代浪潮的前端搏击,却守着清贫自乐,努力生活,只求得一家无风无浪。我们无需时时动恻隐,体恤劳苦大众,却也不必为他人的“贫穷”说三道四。
而许多富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也都是穷人。在他们通过努力而实现阶层跨越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节约度日。他们就像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的父辈,挨过饿才知道粮食的宝贵,即使现在条件再好,也依旧珍惜粮食。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外人看来有些抠抠搜搜,甚至被冠上久违的“穷人思维”,却反倒令他们对积攒的财富没有愧疚感。
在有限的年岁中拼搏,“富而好礼,且愿兼济天下”。在贫苦的困境中独善其身,努力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全文完)
感谢阅读
本文首发 公众号:青葭文学 (微信公众号:qjwxflora)
文艺的原创生活文字、绝美的摄影采风及悠闲的旅行日志
关于投稿、版权、转载及建议
欢迎联系: 徐女士
微信号 Russelme (备注:公众号事宜)
邮箱:Russel_qiu@126.com
真诚期待您的专业视角,助力我们的公众号茁壮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