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作者: 初几开门 | 来源:发表于2022-10-06 15:27 被阅读0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学习历史,可以从古人的文字中学习中国传统五千年的文化,可以借别人的经验来走自己的一生。

    一直以为《史记》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部书最初的名字是《太史公书》,也叫《太史公记》,“史记”就是“太史公记”的缩写。其实不是,王鼎杰老师说,从“太史公记”变成“史记”,其实是史学崛起的鲜活记录。

    在汉朝,太史公是对担任过太史令的人的尊称。由于司马迁父子都担任过太史公,所以“太史公书”,强调的就是,这是一部属于他们父子二人的私家著作。

    在当时也不存在“史学”这样一个学科分类,《汉书》艺文志对学术著作分类时,是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大类,没有“史学”,所以《汉书》也不叫《汉史》,而叫《汉书》。

    至于“史记”这个词,在司马迁的时代其实是对上古史书的笼统称呼,而不是一部具体史书的名字。要到唐朝魏征编纂《隋书》时,才正式形成了“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

    在这个分类体系中,历史类著作的第一类是正史,收录的就是那些足以成为史学正统的经典著作。而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当之无愧地,成了正史类的第一部著作,也是整个史部的第一部著作。

    这就意味着,司马迁的书成了史学门派的宗师,“宗师之书”,自然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新名称。于是,本来泛指上古史书的“史记”这个名字,从这个时候起便成了司马迁这部书的书名。

    因此,《史记》是一部先于历史学诞生的书,又对历史学的诞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把视线拉长来看去读《史记》,原来很多看似无关联的事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这正是历史发展的主线和底层逻辑。

    看阶级历史久远,从建立政权就有阶级诞生,有国家就有阶级,几千年以来想突破自己的阶层是很困难的事情。毕竟官就那么几个谁都想当不可能。现在2个普通公务员职位2.3万人去考去抢,想想都震惊。

    古时候范进中举曾国藩率蒲松龄试不中,都是想摆脱自己的阶级晋升仕途。最后看还是和家庭相关,官宦子弟容易做官。

    司马迁开头写黄帝征战恢复天下秩序,还有层意思就是树立黄帝这个统一的精神领袖,也更符合儒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

    树立精神领袖之后更能显示现在是天授皇权更加正统,为自己的权利打基础做准备。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

    吴太伯放弃皇位出走简历吴国,终身不回故土。也是符合儒家思想,为了家庭牺牲个人利益,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大禹禅让一个意思。

    放弃皇权显得道德高尚,从新建立吴国显得能力强大,德才兼备。

    皇权充满了斗争,国家的建立就是战争的结果,所以司马迁以这些人物开头也是想让统治阶级少点战争吧。不过这只是美好的愿望。

    如果写历史的是法家就不会赞扬吴太伯了,有法不依破坏秩序,会是一个反面教材。就像有人对孔子说:有个地方民风刁钻儿子犯法老子举报到官府,孔子说这是不对的应该隐瞒因为是一家人,是小宗族思想,而法家就觉得应该举报。

    有了这条明确的读书线路,再去细读其中的章节,更能发现司马迁写《史记》的高明之处,没有一个人物和事件是多余的。正是这些人物细节的填充,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更可圈可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jb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