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大附中的创意写作课》一书中有一份“普鲁斯特问卷”,共有33个问题,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决定回答一遍。
名为“普鲁斯特”,应该与《追忆似水年华》有关吧,这一章的标题就是“回忆录写作”,作者和学生在答完之后都发现,问卷展示的“自我”和平时给自己贴的标签不尽相同。“这真的激发人的好奇心。”
我有一个想法:8月的百字营,可以每天答一个题,每题答100字。对于找不到选题的时刻,这真是一个福利。
1、你喜欢穿什么类型的鞋子?最喜欢的一双鞋是?
我最喜欢穿的还是平跟鞋。
其实我有轻度平足,上高中的时候学校体检,是由全市中学的校医组织联合检查,各学校空出几间教室来分科目。好巧不巧,负责检查我“是否平足”这一项的,刚好是我同班好友的妈妈。她穿着白大褂,戴口罩,我还是能一眼认出来。
当然我们彼此早就认识,我也知道她会来,她也知道会检查到自己女儿这班。她放过了我,说:你有一点平足,我就不给你写了。
那时候,如果体检表上写了“平足”,有些需要长途跋涉的专业就不能报考了,比如地质和考古。
虽然我终究没有上这两个专业,但也没想过自己会在后中年时期去跑马拉松。
青春期我还是向往,也穿过高跟鞋的,毕竟高跟鞋让人体态挺拔,表现了我当时对“第二性征”的新鲜感。当时自己没有钱,只能找我妈要,她并不情愿,我就拿“平足”说事,说穿高跟鞋才能撑起我的足弓,不至于恶化。她信了。我觉得这里理由也应该是成立的吧。
高跟鞋与女人味的正相关毋庸置疑
虽然没有穿过10厘米的恨天高,但5厘米的细跟鞋应该是穿过的,印象深刻的是在上海买过一双“花牌”羊皮鞋,跟高3厘米,我特地选择的玫瑰红,配我同时买的玫瑰红套裙。
跟随潮流,也穿过粗跟、坡跟和松糕鞋,最漂亮的一双还算舒服的高跟鞋,鞋面用细细的彩珠连缀而成,很有些埃及镶嵌画的味道。
但总体而言带跟的鞋都不舒服,不知是否与我的足弓有关?总之穿上之后痛苦多于美感。
说到高跟鞋,还想起一个场景。
上世纪的高跟都会“钉掌”,为了耐穿,把原来鞋跟的橡胶换成铁片,走起路来嗒嗒响,震得脑仁疼。有时这声音要从走廊这头顽强地响到另一头,鞋跟的主人如果不是特别自信,还真要有点“被讨厌的勇气”。
有一年跟男友分手,表面的理由是我要回长沙工作,而他要留在广州。
早晨,我起来收拾东西,钉了掌的皮鞋在水泥地上咳咳咳,响过来又响过去,像极了小女人的心思。他却无动于衷,并没有像言情小说里写的那样,站起来抱着我说:别走了。
多年以后他到长沙来找我,告诉我他要结婚了,说完后嚎啕大哭。
那是一个晚上,在我的书房,他高大的影子折叠着映在墙上,我心里有个声音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他脚上穿的,是进门后我让他换上的拖鞋。
如果这算一场复仇的话,软趴趴的拖鞋完全卸掉了当年铁掌踩在水泥地上的坚硬。
还是说我最喜欢的一双鞋吧,是一双棕色的软牛皮凉鞋,很久以前在长沙五一广场某家时尚小店买的。
浅棕色的牛津底很软,脚掌完全踩在牛皮的平面上,脚趾可以自由地撒开,鞋底边缘有两排约六个软牛皮做成的宽宽的襻子,棕色的鞋带穿过去,在脚面上交叉,再绕到脚踝上打结。
我当时觉得所谓竹杖芒鞋的芒鞋应该就是这样吧,有点像和尚穿的草鞋,但是很舒服,可以走很远的路。
如果还有一个名额,我要送给另一双黑色的靴子:长及膝盖,跟高5厘米。
这时候已经不流行钉掌了,鞋跟粗大与鞋底同宽,橡胶做的,走路舒服且不扰民。靴子款式相当简洁,没有拉链,没有任何装饰,能贴合腿部线条顺利穿脱,全靠它后面一侧是用尼龙制成,就是说,靴筒是用尼龙和软羊皮缝制的,前半部分是羊皮,后半部分是尼龙,尼龙弹性好,所以穿脱方便。长统靴的帅气和率性,它表现得充分而且低调。
这两双鞋都穿了很久,直到坏了,烂了,不能再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