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曾经的植物杀手,有各类难易不等的花死在我手里:多肉,薄荷,仙人掌,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植物不计其数。绿萝,和绿萝中水培出的蚊子是之前的植物培养事业中不多的幸存者。但是对满眼绿色,植物鲜活的蓬勃生命感又心向往之。于是,开始线上,线下购入各种活体,陷入了”购买-实验-失败-死亡-购买“的循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助手把每个植物需要多久浇水,特性关键词都写了标签放在花旁边,仍然拦不住植物的花样终结;下了app,来帮助我提醒浇花,没用,等我回过神来时,又只能去收尸,再购买了。
既然说曾经是植物杀手,就是现在有了改善。冬季的北方,室内的阳台上其实也有适合的蔬菜和花。这个季节,其他的菜都长的不是很欢喜,唯独罗勒,在12月也能发芽,从一颗小苗开始,努力的开出花来,欣慰无比。头一次,成功的把一颗小小的种子变成这么大一棵植物。拍照不多,因为感到这还不是我的植物培养事业的巅峰,春天还没到,他们还没开始疯长。
为啥这次没养死?因为一直关注,每天关注,每天都去看他们,于是生了虫,就立刻想办法解决,缺水,或者水多,立刻就能察觉,种子出来了,即使移盆,总之,每天都关注~时间不会太多,重要在于每天都check~
说到对植物的认识,搬出包豪斯的明星教师。近一个世纪之前,这位有趣的教育家,抽象画家,保罗•克利。在1924年1月9日,圣诞节假期之后,克利对比了他的教学和植物的生长规律,他在课堂上解释了这个对比。“当我们开始时-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出发点,即使没有真正的出发点-我们从一个被比喻为发芽的种子的阶段开始前进就像保罗克力跟学生说的:“尽管种子最初很渺小,但它积蓄最高的能量中心”,他告诉学生们。克利对种子很着迷“ 一粒种子会长成紫罗兰,另一粒会长成向日葵-这一点也不偶然,这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前者始终是紫罗兰,后者始终是向日葵。种子生成根系,最初这些线是朝向地的方向,虽然不会停止于此,但只有在那里获得能量它们才能伸向空中。”
所以,把保罗克利搬出来解释了之前为什么会杀死植物?
因为那时,我们对这些生命没意识,我只是为了得到一些蓬勃的绿色画面而一时兴起的养了他们。
当我对他们的存在有了强烈意识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持续关注。
所以,我们真的喜欢花吗?是因为看到别人幸福的生活中一定要有花的存在,才买了花,还是真的发自内心觉得ta美好?
我们真的喜欢自己的孩子吗?是因为他们带有我们的基因,我们无法抗拒的家庭道德观念,义务感,输赢心,决定“陪伴”(jian shi)他们成长?还是因为真的那么喜欢ta?
是父母责任般的爱--把孩子当成人生重大项目在策划,执行,还是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ta?
可以在孩子生日的时候跟ta说出:”n年前,经过各种非人的折磨我生下了一个孩子,(我看着老婆经过各种非人的折磨生下一个孩子)我很高兴这个孩子是你~“
以上是我关联养花和孩子的第一个流氓逻辑。
总结一下就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 持续关注 → 更加喜欢。
第二个逻辑:还是克利的那句话 “紫罗兰始终是紫罗兰,向日葵始终是向日葵,这是由种子的本质决定的。”哪一种花长好了都在自己的植物王国里有一席之地。
如果硬要把一颗紫罗兰的种子按多肉的去养,把罗勒当牡丹,要么让自己失望透顶要么就是把这花整死。
比如,母亲是一个极具目标感,任务感,行动力的人,自尊心很强,平时没有太多的肉麻的哄孩子伎俩,感情的共情力,不爱闹,爱静,有创造力。孩子极其喜爱社会交往,喜欢热闹,非常有爱心,与人交往中非常大度。在母亲给ta制订的各种创意计划项目,生活中玩命穿插的英语“快乐学习计划”,ta都不太好好配合(比如指出母亲,你能不能好好说中国话),往往还比同龄孩子要学的慢,在与小朋友交往中的过度大方,比如被打了也不在乎,自己东西总被别人拿走。母亲很纳闷,为什么自己小时候,如果不能在同龄人中得到优势地位,就会感到很难受,于是会精力集中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自己被人欺负了,会本能的打回去,但是不太能感受到别人的情感,比如不会安慰失恋,或者考试考坏的朋友,只顾着帮他们分析为啥会遇到渣男,为啥在考试中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却不愿意抱抱受伤或考试失利的朋友;但孩子却像自己的负面镜像--ta不在乎自己的”成绩“;当ta遇到失败,第一反应是哭泣,悲伤,而不是像母亲那样去分析失败原因,并且ta撂抓就忘,但是孩子的共情力极强,ta能强烈的感受到别人的快乐,悲伤,失望,并且很有爱心的安慰。
我把养植物的道理,鸡汤套用在孩子身上,暂且算个流氓逻辑吧: 因为这母亲和孩子原本就不是一种花。
孩子有天生内向的,外向喜感的,爱动脑的,喜欢秩序感,任务感的,有喜欢天马行空的,有爱做手工,有喜欢数字的。我们是要顺应他们的天性陪伴成长,还是一定要补ta缺少的部分?应该顺应ta的优点,还是补差,补缺?我们要让向日葵变的没有阳光也照样茁壮,还是顺应ta的天性,让它多多呆在阳光下?
“希望孩子是ta自己的best version就好”
这鸡汤听起来很台词化,在生活中还原一下更残酷。
比如,全班同学都弹到100分,就你孩子弹到80分。老师还补刀,”ta蛮好的,比上次进步了好多“。你给孩子”优秀,出众“的人设,瞬间被老师击得粉碎,老师对ta要求都比别人低。内心的os“凭什么别人家都能100分,而我孩子只要80分我就满足了”。在不到一秒钟,你会立刻把这个差距和从小学下去的一路差生,跌入社会底层,一事无成,糟糕的人生联系在一起。但如果再想一下,好像再课堂上,虽然ta是听课时,身体最不老实的一个,但就技术来说,ta是弹的不好,但是,ta弹琴的时候,那种快乐,ta会跟着自己的节奏(即使弹错了)快乐的摆动身体,摇头晃脑,你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快乐的弹琴。在和小朋友们聚会的时候,ta根本不会因为自己容易弹错而羞涩于表演,反而非常大方的到处秀ta会弹的曲目,还带着同伴一起唱,这难道不是我们学习音乐的目的吗?她不是通过这个事情get到了自己的best version了吗?
ta的best version 很可能和你的最初人设不一样,但真的不见的差。
其实认识我的也知道,说的例子都是我女儿。她和我性格基本是对角线的状态。她拥有一种我没有的能力,强大的共情力。开始我也在想,这玩意可以干嘛?不出成绩,不是技能,不是创意。但是,在人工智能就要来临的未来,有些东西不会变,人的情感不会变,效率可以通过ai解决。目前我可以想象到的人的共情力可以擅长的行业比如: 销售,教师, 演员,但也许她可以做的事情根本就不是现在的我可以想象到的。而且,她强大,乐观,正向的性格,正是人在未来不断的受挫,成长中最需要的。
总结一下:ta的特性是天生的→ 现在的你想象不到ta的best version武器杀伤力→ 开心拥抱ta本来的样子
不再把女儿当项目做之后,我发自内心的开始喜欢这样的她。顺便可以安利一下,这个性格对角线的说法来自于泡爸的[顺应天性教育]。本来是用在企业人事管理上的[人脑思维偏好]。可以搜到很多泡爸的天性教育的视频,书籍。内容上重复居多,但值得一看。其实各种教育的理念,单看起来都很有道理,关键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孩子,适合自己的情况,自己家庭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