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中科院心理所金峰教授的《健康心理学》课程,因为他近十年主要研究微生物,所以对微生物的讲解非常详尽和透彻,课虽只听了一半,但感触颇多。
下面细数一下那些被颠覆了的认知:
1、问题从来都不是“不干净”,而是“太干净”
我们从很多渠道看到的观点都是教我们如何讲究卫生:勤洗手、不吃过夜的饭菜,还有商品里的抗菌剂,从清洁剂到牙膏等等,但是老师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远离了细菌,就远离了健康。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肠脑”,这在很多学科已经达成共识,肠脑是人的第二脑,它比头脑更懂我们。大脑里有860亿个神经元,肠脑里神经元的数量级与大脑相同,约有100亿个。肠脑反应更迅速,比如,我们吃了一个东西,从味觉上没有异常,大脑吃完可能也很愉悦,但是吃完你可能立即呕吐不止——肠道里的微生物立即有了反应:这个东西有毒。
有了肠脑的概念,我们再来看看肠脑需要什么?答案是:微生物。以前人们住平房,进了家门从来不需要换鞋,外面的泥土里的微生物就带到了家里;现在我们不光要换鞋,甚至还要把鞋子脱在门外。以前人们没有冰箱,吃剩的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现在的人,吃剩了马上扔,隔夜饭菜更是视为仇敌。总之,现在人们太讲卫生了,切断了与微生物接触的机会。使得我们肠道细菌越来越少,导致的问题广泛且深远。
与细菌密切相关的部分疾病: 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我国有160万自闭症)、认知障碍、帕金森、癌症、皮肤疾病、睡眠障碍、高血压、病毒感染、肠胃疾病、糖尿病、风湿病、便秘腹泻、肥胖症、口腔溃疡、生殖道感染、高血脂、过敏症、痛风、幽门菌感染、骨质疏松
《吃土》一书中也讲到的肠道问题引起的疾病有27种之多,比如抑郁和焦虑、皮肤炎症、糖尿病、过敏等等。书中说,这仅是一部分,并非全部。
2、减肥不是吃多吃少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流行的减肥方式,节食、运动、营养等等,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主要分三大类:厚壁菌、拟杆菌和梭菌。厚壁菌增多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拟杆菌增多能减轻体重,梭菌属于“坏菌”,他产生硫化氢,使人脾气变大。(梭菌多在肉类、高热量、油脂多的食物中产生)
这里,拟杆菌才是控制体重的关键。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权威网站上搜索关键词自己详细了解、查证。
怎么吃才能瘦呢?老师也提供了非常简便的自制富含拟杆菌和厚壁菌的“食谱”:用干净的刀和彩板把洗净的白萝卜、胡萝卜、圆白菜或者黄瓜(这几种菜都是可用于制作泡菜的,因为不同的菌喜欢不同的事物)切成条,然后摊开晾至半干、有点弯曲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细菌最多,然后直接拿着吃。
这个晾干的过程,目的并非我们想象的是晾干水分,而是为了接种细菌,这个过程也是制作泡菜的一个关键步骤,所以可以说,这是简化版的泡菜。不用担心好菌坏菌的问题,因为这几种食物好菌增长的速度是坏菌的一万倍,这样数量级的差距完全不必担心。
据说,德国总理吃胡萝卜,减了10公斤。不过不知道他是吃晾至半干的还是新鲜的胡萝卜。
另外,在日常饮食中增加生食的比例,生的蔬菜中微生物含量高,而食物经过加热微生物就全死了。生食的最佳比例是40%。
3、坏脾气竟是它的错
老师课堂上还提到了一个坏菌——幽门螺旋杆菌。我们知道它多半是因为知道这个菌能诱发胃癌,所以我们对它避之唯恐不及,但实际上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比例不高,不用特别恐慌,它最大罪过不是胃癌,而是“坏脾气”和口气。
因为幽门螺旋杆菌要想在胃里生存,必须产生大量尿素酶,尿素被酶分解,会产生氨和二氧化碳,其中的氨是神经毒,会让人注意力不集中、亢奋、甚至自相残杀(二战时期德国、美国发明的毒气弹都以氨和硫化氢为原料)。氨易溶于体液,进入血液后还有一部分与二氧化碳结合,随呼吸排出。如果你问道有人嘴里味道大,基本就是这个原因,这种情况下刷牙再干净也没用。(多喝水可以稀释血氨)
正常人携带幽门螺杆菌的比例是50%~80%,即便是非常讲究卫生的日本人,也仍然是这个比例,所以“防”是没有用的。
那要不要杀呢?答案是NO,要与其共生。引起胃炎等疼痛情况时,可以吃点苏打饼干,给它它喜欢的食物,它就会安定,就不会作怪。最好的办法是以菌抑菌,乳酸菌吃尿素酶,就相当于把幽门螺旋杆菌扒光了,让它在胃里泡着,它就没有能力了。
胃里最多的是乳酸菌,如果吃饭不对,或者吃药过多,就会让乳酸菌减少。很多国家已经开始用乳酸菌来治疗胃病了。
老师的课程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对照实验,有动物实验,也有人的实验,非常有趣,以后可以继续跟大家分享。
听了这个课程,感慨:关于微生物,我们懂得太少太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