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前面50页,其实挺失望的!文字平实朴素,甚至有点过于简单,完全没有读 钱钟书/张爱玲作品时 文字的精妙感 ,缺少那种叹为观止的描述
读到后面才明白过来,这不是无能,而是克制。如此深重的苦难,根本不需要也不适合精妙华丽的语言;就如同参加葬礼,就该用最基本的黑白色,而不应穿红带绿、浓妆艳抹。
整个读完之后,心情颇为压抑,尽管已看过张艺谋的同名电影有心理准备,依然觉得福贵还是太苦了。无边的悲伤与苍凉 如黑色的书籍封面一样笼罩一切。
个人的苦难,背后是时代的荒诞,也许这才是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意;作者特意用了很多看似不经意的描述, 用最简单克制,甚至冷漠残忍的文字展示着最匪夷所思最荒诞不经的时代,个人的命运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压
我细细想来,苦难大约分两种:
一个是时代大环境之苦难,无法掌控只能调整顺应。
一个是个人小环境的苦难。
福贵所经历的苦难几乎都是大环境的苦;作者的控诉、讽刺都是朝这个方向。
而从小环境的角度,倒觉得福贵还挺有福 (福贵所处的这小环境,迁移到当前大环境下,那还真得起“福贵”这个名字了)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也许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精疲力尽了; 活着,就是忍受,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或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遇事忍耐也许是中国人的心理构造的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但如果说 “活着就是苦难,活着的意义就是忍耐,活着的目的就是活着” 这个结论总是过于消极了,总是让人提不起劲
窃以为,活着是个生物事实,其意义全靠个人的作为;活着的意义全是个人自己寻找、自己创造出来的;活着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怎样活着;你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做一事就增加有了一事的意义
还是王安石 见识高一些:
知世入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人生如梦,所以欲望不要太多;但无所求不是无为;只有一场做梦的机会,难道不应该做个风风光光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难道做梦都要糊糊涂涂浑浑噩噩懵懵懂懂吗?
“以出世之心境,做入世之事业” 方是正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