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本第三单元的唐诗五首,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妇孺皆知的《钱塘湖春行》。
和苏东坡相比,在今人的眼中,白居易在杭州的人气似乎并没有多旺。因为“三堤”当中苏堤最为有名,白堤其次,可白堤又并非白居易之功劳,只是杭州百姓为了纪念白居易在杭州所做的功绩,真正的白堤早已被洪水毁坏。不过,杭州人说起白居易来则是津津乐道的。有人说,西湖之美并不仅仅在于天然,更多的是它的千年文人积淀。真的,如果没有这苏、白二人,恐怕这西湖的美是至少要减去七分的。
公元822年,因为朝廷中朋党倾轧,白居易深感仕途险恶,主动请求外放,很快便得到了穆宗的同意,把他放到杭州做刺史。这刺史就相当于今天的杭州市市长,这在今天看了得是天下多大的美事啊。年少时期的白居易就跟随父亲曾经避难于杭州,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钱塘余杭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时隔多年,白居易依然清晰地记得“余杭乃名郡,郡郭临江汜,已想海门山,潮声来人耳……”
其实,当时的西湖还只是一个随江海潮流出入的泻湖,更别提什么“西湖十景”了。在白居易之前,杭州西湖叫钱塘湖、金牛湖、明圣湖,直至隋末,也没有关于西湖的历史记载。最早出现西湖的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诗作《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之中。西湖名扬四方,也可以说是从白居易开始。而西子湖,则成了白居易的诗之湖。
据说白居易一生留下三千余首诗,其中在杭州为官不足三年,创作与西湖相关的诗文就有两百余篇。
这首《钱塘湖春行》大概作于公元823年,诗中这样写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写景当然没错,诗人尽兴寻春踏春,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呼之欲出的春意。就是那么几处早莺和新燕也没有逃过白公的眼睛,当他站在湖东,感慨最美的就是这白沙堤时,他大概也没料想到日后这一处景致会和自己有怎样的联系。
白居易和几百年之后的苏轼一样,也是一位务实勤勉的好官,于是,杭州人民有福了。他先是筑钱塘湖堤,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为了说明筑堤的作用、灌溉方法,告诫后任刺史在使用这条堤时应注意的事项写下《钱塘湖石纪》,并刻石立于湖边;把西湖水引入运河,使大运河与杭州城市相沟通,从而推进了杭州城市的发展;和元稹交流,探讨舞乐,创作了《霓裳羽衣舞》,扩大了杭州的文化影响力。当然,从文化层面来说,最重要的是,白居易留下的两百余篇与西湖有关的诗文就成了杭州最美的名片。
公元834年,他63岁,离开杭州已经整整10年了。在北国的洛阳,白居易写了一首寄往杭州的五言诗:“历官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又过了三年,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在洛阳写下了让杭州人民永远铭刻在心的诗作《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据说,离任后,白公再也未能回到他日思夜想的杭州。
原来,求而不得,寤寐思服才是最美的念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