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一生,守着一颗仁心。以此来照亮世间,照亮世人那麻木不仁的心。而此时的世界仍黑暗,但在这混沌黑暗的世界中。已有些许火种,发出些许微弱的火光,使天下逐渐明亮。
那么夫子这一生,做出的这些所有的努力,是否成功照亮了这个世间呢?夫子的人心与思想,又对后世有何影响呢?
夫子出身低微,父母结合不合礼法。并且父母早亡,父亲于夫子三岁之时,便离世而去。母亲也在夫子十七岁时卒。自此夫子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从此流离失所。所以夫子是在同龄人的嘲笑声中长大的。但这却没有影响夫子的成长。反而使他能更加看透人心。于是夫子十五而志于学,立誓要改变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上,人们混沌的内心。
夫子此时,并不知道这个决定将给他带来多大的痛苦与挣扎。也并不知道,因为他的这个决定。将给后世带来多大的光辉。所以孔子决定踏上他理想的第一步,出仕。
孔子终于踏上了鲁国的政坛,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官。但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已经很好了。毕竟孔子出仕之前,父母双亡,到处流浪。到哪儿都被人嘲笑,鄙视。所以孔子此时能有一个官位,已属不易。而孔子此时也安分守己,在仕途上拼搏着。但渐渐的,孔子发现,他无法在鲁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为鲁国此时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所以孔子毅然决定离开鲁国,去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去找一个更适合的国家。就此,孔子周游列国之旅,就此拉开序幕。
而孔子首先到达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十分欣赏孔子。于是孔子向景公推出自己的治国方略。虽然此时他的治国思想,还未完全成熟,但他已经守住了一颗仁心。
但孔子在齐国,推行思想推行的并不顺利。他受到齐国重臣晏婴的反对,因为晏婴对儒家学者的印象并不好。所以把孔子也列为了那一类人。从此孔子失去了齐国国君的信任,于是孔子在齐国待不下去了。所以他离开了齐国。
而孔子此时,已经初尝周游列国之苦。但此时并不能算是艰难,他很快将会体验到更艰难,更痛苦的事情。他将受到世人的排斥,自己的内心也会动摇。而孔子也会如丧家之犬一般,漂泊不定。但孔子也将在一次次的磨难中,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选择。
孔子从齐国返回了鲁国,成功走入了鲁国的政坛。而这次对于孔子而言,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从政。他一步步走入了鲁国的政治中心,成为了大司寇。而他此时已具有了成熟的治国方略。所以鲁国在他的治理下,欣欣向荣,日益强大。甚至使当时十分强大的齐国,感到了威胁。而孔子知道鲁国最大的问题,是出在臣子与国君的权利分配上。在鲁国,臣子的权力远大于国君。而当时鲁国,三个权力最大的臣子,就是三桓。所以孔子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堕三都计划。意思就是削减那三个权臣的权力。前两个大臣都很配合,但在最后一桓那里,却遇到了强烈的抵抗。就此,孔子堕三都计划,功败垂成。于是孔子再次去鲁。
孔子再次开始周游列国,这一次他的旅程非常艰难。没有国君愿意接受他的思想,百姓也不能理解孔子的选择。孔子如丧家之犬般在各国之间游荡,只是为了追寻他的理想。在这段艰难的旅行期间,孔子与他的学生,更是遭遇了陈蔡绝粮危机。这对于孔子而言,这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饥饿问题。更是对孔子心理的考验。他这时也受到了弟子的质疑,虽然这些弟子,并不是质疑孔子的思想,也不是质疑他的意志。他们仅仅只是质疑孔子推行仁政的做法。那思源如验证孔子是否有坚定的意志,愿意坚持走下去,照亮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