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题目有些沉重,对于中年的我们来说,却是一桩随时可能遇到的事。
前天,在微信联系人中,搜索一位只记住了姓,不常联系的朋友,不小心,带出已过世同学的名字,当死亡近距离在你眼前再次掠过,不知在哪里看过的话,立刻在脑中清晰呈现:
这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上海复旦大学博士生青年教师于娟,生前在她的博客中写道:“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 ,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房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是温暖的。”
相信7年前的这段话,曾经刺痛过无数人柔软的心,“活着就是王道 ”也曾结实的改变过一些人的生活态度,如果这种刺痛与惊醒已经是上辈子的感觉,可以点开下面的视频,再次直面。
http://news.cntv.cn/china/20110530/106836.shtml
如果说,你也和我一样,笃信这世上除了生死之外都是小事,那么,请你现在,就将这句话根植于心。
道理是否真懂了?其中一个重要判断细节,看是否已将它内化成平常的生活习惯,而非苦哈哈的坚持。
我一直认为,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适当运动,是每个人都可以低成本完成的日常。
但令人遗憾的是,看似简单的12个字,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拿我自己来说,年初,信心满满把22点前休息,当作养成好习惯的目标来完成,不惜冒着被朋友嫌弃拉黑的风险,天天朋友圈打卡晚安。
细数下来,真正做到22点前睡觉的天数,至多占到半数,还有一半的时间 ,不知不觉中就过了点。
人往往对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习惯性的忽略,因为早睡和运动,都不是紧急且能获得及时反馈的事。
所以会在不知觉中,逐渐侵占重要事情的时间,直至被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拉低身体的整体得分,发出各种警报才有所收敛。
也只有在接收到身体警报的那段时间,才会心甘情愿百分百执行早睡,等身体恢复,一切照旧!
任何的坚持都是反人性的,只有内化成如吃饭、刷牙般习惯,才真正做到随心所欲、长久持续。
再举个发生在前天的例子,罗胖在5月26日得到APP上线两周年,给得到用户的公开信末尾这样说到“在留言区,留下真实姓名和身份的用户,将以“得到”赞助人的身份被永久铭记。“
我也抵不住罗胖在信末的煽情,一早起来认真写了大段留言发上去,接下来,在多次找寻自己留言的过程中,却意外发现,被我反复看到的这波200条留言中,排在前面的留言时间,多是从晚上24点,到凌晨4点,没有一条是在早上7点以后写的。
看着或长或短写着真实姓名的留言,我不禁疑惑,除了一小部分上夜班用户外,大部分留言用户是在熬夜甚至通宵状态下完成的。
得到用户不分昼夜的学习精神固然值得称赞,但他们却用生命在留言,这种不良生活习惯却不值得称道!这是否又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那个金句:
“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勤俭美德与传统孝道的绑架下,用一生的积蓄换取最后2周的生命,却忽视了前面健康的几十年,是身边的常态,事实上,在健康的几十年里,人们浪费的时间又何止2周呢?
相信,这是中国普通百姓求生本能意识下,采用的常规做法,即使倾家荡产,也要为了维持短暂的几周生命,不惜提前预支整个家庭今后几年的生活开销。
很多人无法走出“前半辈子用健康换金钱,后半辈子用金钱换健康”的残酷现实。
医学家们的普遍观点是,与其生不如死的多活两个月,不如用这些钱,把生前几十年活好,不要去做本末倒置、劳命伤财的事。
说到生死,总感觉压抑与沉重,如同梁实秋在晚年感叹“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
虽说有生必有死,是每个人早就明了的事情,我们大可不必如梁先生般背着沉重的悲伤行走于世, 有一句话说的好,愁也一天,喜也一天,我们何不以快乐的心态,迎接睁开眼的第一道光亮,告诉自己活着真好!
正如周国平先生说“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整个队伍充满欢乐”
悲伤也好,欢笑也好,总之 ,活着就是王道,这是于娟的博客名,也是适合于普罗大众简单朴素的生存信仰,值得我们反复咀嚼,认真思考。
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这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往期文章
1、身边的脚步
2、法网柔情
3、身边的断舍离
4、身边的诚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