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视感这个词,现在老火了。
它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说不上来?不要紧,看看下面这些句子,你就会彻底……懵圈了!
1、这位同学描写数学老师……即视感好强!
2、这个手游场景逼真,身临其境的即视感!
3、好莱坞大片即视感啊有木有!
5、如何用半个牛油果切出一大堆牛油果的即视感。
有点乱?让我帮你缕缕——
一是形容很有画面感、真实感:
1、初中小同学描写数学老师……即视感好强!
二是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这个手游场景逼真,身临其境的即视感
三是指似曾相识的感觉(指与某种事物相像):
3、好莱坞大片即视感啊有木有!
5、如何用半个牛油果切出一大堆牛油果的即视感。
这么些个五花八门的理解,到底孰对孰错?
其实,从最最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都不对!
即视感,又叫即视现象。正确写法应为“既视感”、“既视现象”(源自法语“Déjà vu”),也可以翻译成“幻觉记忆”,指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也叫海马效应。
上面这段是百度给出的解答。指明了即视感一词的出处。按照这一解释,上面三种用法都不对。其中,最为接近的是第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句3、5……)。
但是,正解的似曾相识指的是幻觉,是未曾经历而似曾相识;而在例句的第三种用法里,却变成了跟以往经历的似曾相识。
(PS:有个法语短片《Déjà vu》,豆瓣上译名为《既视感》,但其实说的是俗套电影桥段让人似曾相识,似乎译成《即视感》更准确。)
![](https://img.haomeiwen.com/i1756068/f7d2b80ed54a3f73.jpg)
既视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亦真亦幻的体验。
我小时候,就曾数次在与某人交谈,或集体活动时,突然脑电波一闪,此情此景我曾经历过,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但又明显不现实,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以至后来听说了平行宇宙理论,马上联想到此事,并怀疑这可能就是自己穿越平行宇宙残留一丝记忆的证据(真是想多了)。
最著名的既视感例子,可以算是《红楼梦》里的宝黛初见。
(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着:“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现实世界里,两人从未晤面的人,但居然都对对方产生了既视感,这种巧合,让人不由得“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缘,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所以,二人后来演出了一幕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而且曹老师给出的解释也正是二人前世有缘(神瑛侍者对绛珠仙子有灌溉之恩,于是今生黛玉要以眼泪来偿还)。
能把既视感巧合的现象编成这般诗意的桥段,曹老师脑洞实在太大啦!
但是,你在网络上各种即视感的造句中,想找出根正苗红的例子还真不容易,更多的是这种:
被周冬雨这张照片秒杀了!巩俐的即视感!
怎么有容嬷嬷的即视感!
站在志玲姐姐旁边的她(郭采洁),还有了小朋友的即视感。
女神的即视感好强。
基本上,这些用法都指向前面例句的第三种:与以往经历的似曾相识。
通俗说就是,这货好像我曾经见过的某人(或某事某物)。
由于这种用法太普遍了,即使现在你知道了即视感的真正出处,你也不能再把它当作是错误的了。
这就是语言的约定俗成。
大家都认为该这么用,那它就只能这么用了。语义转换,错的成了对的,对的反而让人难以理解了。
或者说,既视感和即视感,已经是两个不同的词了。
再举个栗子:空穴来风。原意是指因空穴容易招来风,比喻事出有因,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相当于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么个意思。
而现在,空穴来风指的却是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词义彻底被颠覆,成了“无中生有”的姊妹篇。
最后造个句子送给大家:
即视感这个词,空穴来风的即视感好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