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摸索写诗的时候,想着不要过多了解和思考现代诗的创作理论,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还是两个方面。一是担心理论会在心中形成定式,进而束缚自己发挥。二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而白话诗的历史却很短,想要写好诗,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古典诗歌中寻找灵感(比如自己更早写的《我是真的很想你》,就从《诗经》里学到很多),并且以前老师上课教导,说要学创作就从古典的作品中学,比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有一定道理。
但在自我创作时,却有一个潜移默化观点,或者说叫底线,就是诗歌要和一般的语言有区别,话太白,没有诗意,也让诗变得廉价,因此对诗歌要有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的观点还是比较认同。
这首诗是多年以前写的,已经发霉了,如果不是偶然翻看以前的笔记,我都快要忘了,现在拿出来再晒一晒,纪念逝去的时光。
他在茫茫大海上驶着一片孤帆
漂泊了四季却还没有上岸
他站在甲板将远方望断
眼前却只有海天一线
当天空和海水阴沉灰暗
他躲进船仓
默默接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他坚信
在风浪过后
天空和海水还是会和往常一样
比之前更加蔚蓝
如今,他依然没有靠岸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