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信共读看完了《速求共眠》,今天在蜗牛接着昨天的内容重新回顾。
总感觉一位作者创造一部作品,不管是记实还是虚构,都是在和自己内心作斗争。
当写完《速求共眠》,阎连科没得到蒋方舟、杨薇薇、顾导的赞美,等来是蒋方舟的否定。
从兴奋跌入谷底。
为了一部作品,这期间经历的情绪跌宕和付出的心血是值得敬佩的,虽然阎连科在文中一直贬低自己,但从中能看到他的厉害。
当看到他问书店阎连科自己的书为什么没有卖的时候,听到李静说三个当代文学作家的书看到就想扔掉的时候,我顿时觉得一位对写作倾尽心血的人走的路一点也不顺畅。
有时候在想事情的事实本身真得那么重要嘛?文学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要迎合大众需求,电视剧电影也要迎合大众需求。
或许李静和李撞的关系及其合理性是真是假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或许阎连科写得小说的独特不是那么被人理解,或许也会有懂他的人。
整篇看下来,他是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不断贬低剖析自己呀。
这样的文章让我想到了中学课本里面的巴金对自己的剖析。
或许这个故事对于李静这个人物的塑造我不是很理解,不理解为什么她内心会这般脆弱,整个故事没有《风声》那么惊心动魄,但是作者写作的整个过程和书写方式,写自己、写编剧、写导演、写创作历程算是故事中的故事很独特。
《速求共眠》 上一篇:记忆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打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