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乃三才。”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自古就是被大家所关注的,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和这三者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要有所突破,也同样要做到“上知天气,中聚人气,下接地气”,要了解时代背景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
时间 版本 教学导向 教学重点
1949—1966一纲一本 语文知识 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1967—1978一纲一本 思想挂帅 思想教育占据主导
1979—2000一纲一本 语文知识 双基训练
2001—2010一纲多本 语文能力 自主感悟
2011—2015课标版 语文素养 工具与人文并重
2016——统编版 核心素养 传统与语文并重
一 、以传统为根,认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感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兼容并包、强调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内核,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后,西化的东西越来越多地充击着我们的生活:西方的情人节几乎完全取代了中国的七夕,圣诞节的狂欢超越了除夕的守夜,披萨代替了各种各样精致的饼类,优秀人才的流失等等都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复兴的重要性。积极探索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我国从古至今都有着一脉传承的国家发展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统一的文化传承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交替、聚散分和、迁徙融合,但却最终回归统一。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能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脉传承。
第二:为政治国的民本理念
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思想最早体现在西周初年的“敬德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的思想,一直以来都成为历朝历代实现国家大治的基本思想。《礼记》大同篇很明确告诉我们为政的最高追求。
第三: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中国从古至今都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比如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等,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儒家强调的“中和”等,无不体现了大家对和谐的渴望;
第四:伦理关系的仁义主张
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主张更深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确立了一系列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方法。
第五:事业追求的自强不息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的“舍生取义”的思想都很好的为我们展现了人们对于事业的追求。
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相关言论: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
—习近平 2014.3.27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 2013.8
为此国家行政部门也专门颁发了相关文件,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弘扬。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 2014.3.26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17.2.6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仅指内容方面,我认为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文明也应该很好地继承与发展。
相信这些诗句或者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勤于读书,逸于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它们都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方法:多读,多写,多积累。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积累性很强的课程,语文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读会的,写会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讲的再好,学生没有积累、没有实践,就无法学好语文。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统编版教材就很好的体现了“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理念。
二、以语文为本,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揭示了与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的建构,而非语文知识的传授。统编版教材中在语文园地中新增“字词句运用”“写话”这两个板块也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2011版课标突出“语言文字运用”传递的信息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也不再是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而是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编版教材更注重语文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最主要体现在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思维能力、语言审美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做到:
(一)一个突出
在教学中要突出课程意识。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借文本之力,使学生得语文之力。老师不能仅仅盯着语文课本内容,满足于对文本思想的获取,应当由跟着内容走跳出内容教。教什么?由教课文内容到教课程内容。要保持清醒的课程意识,担起语文的独当之任,将非语文泛语文的元素剔除,确保不偏位。以课文为例子和载体,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方法,确保不缺位。
(1)变“讲内容”为“学语言”
语言文字是一个非常精致又非常微妙的存在。同样的意思,表达的方式不同,遣词造句不同,它所承载的语言文字的情味和意蕴是不一样的。教学中只有留意怎样的语言形式会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语文才真有语文味。在教学中要突出语言文字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读懂内容,感受形象,从中受到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语文课堂,除了要再现文本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谋篇布局的精巧,语言运用的秘妙,精当妥帖的语言,特殊功能的标点等,更要体现文本价值,也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阅读、迁移、表达。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2)变“只感悟”为“学表达”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根据需要,结合课文特点,在感悟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表达方法的需要与运用,安排练笔,这样教学中空范的议论与感悟就会少一些。
案例分享:《鸟的天堂》
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段话,没有一个生僻词语,像音乐一样,在轻快的节奏变化过程中,把鸟的多、鸟的快乐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教师通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 )声,到处都是( )影。( )的,( )的,( )的,( )的,有的( ),有的( ),有的( )。等学生能熟练背诵了,再让学生跟进做一个练笔:除了这个树林,还可以是哪个地方变得热闹起来了呢?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上面的写法写一写。
当学生能把一个市场、一片沙滩、一个操场的热闹,也能用这样的语言形式自如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学习不就活了吗?
(3)词语学习从“记忆”走向“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也就是让学生在学词、学句和阅读中识字。这样识字便于结合词句和上下文准确地理解字义,并能与字音、字形紧密联系起来”。识字不是孤立的认知,而是要和听说读写相结合。词语练习只有从文字符号的记忆走向运用,才能赋予它们活泼的生命力,才能让词语像种子一样扎根在学生的心田。
分享案例:多音字“乐”的学习。
出示“音乐”一词
师:读读这个词。
出示句子: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是从哪儿来的?
师:读读这句话。书上说“音乐家”,你还能说什么?
生1:音乐会。
生2:音乐节。
生3: 音乐课。
师:我听到过令人陶醉的音乐,你听过什么样的音乐?
生1:美妙的音乐。
生2:快乐的音乐。
生3:悦耳的音乐。
生4:好听的音乐。
师:还有优美的音乐,动听的音乐。在《春天的手》一课中,我们学过它的另外一个音,是什么?
生:快乐。
师:屏幕出示两个词语“快乐”“音乐”。你能说一句话包含这两个词吗?可以用上刚才咱们说过的词。
生1:我听到了快乐的音乐。
生2:我喜欢快乐的音乐。
生3:我听到音乐真快乐。
生4:我们在音乐节里很快乐。
在这个案例里,老师始终都在引导学生,带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加强理解,在运用中得到感悟。音形义紧密相连,言语能力得到训练。
(二)两个并重
在教学中突出理解与表达并重。理解与表达是语文的两翼和两级。不能偏执一端。阅读理解是基础,语言训练是中心,语言运用时目的。但是要防止像教数学那样教语文,把语文课上成机械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失却了人文情怀和情感熏陶的语文课,就会变成失去灵魂和血液的僵尸。因此,要以阅读理解为主线,以语言运用为重点,把语用之点嵌入阅读之中,用阅读之线串起语用之点,融汇贯通,浑然一体。
(三)三个为本
(1)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题,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一滴水落在地上并不起眼,落在荷叶上,就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理想的教学就是甘做荷叶托举露珠的过程。
(2)在读写关系上,要以语言运用为本。
学习语言运用时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要把表达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3)在课堂形态上,要以朴素平实为本。
拒绝浮华秀课之风,拒绝华而不实、夺人眼目的花拳绣腿,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堂洋溢清新之风。
对于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有专家用了“更中国、更语文、更儿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更中国,彰显的是文化自信,更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语文,立足学科素养,更注重语文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更儿童,扎根以学生为本的立场。传统和语文并重也是统编版教材的教学导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