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天左右的时间读了一遍蔡崇达的《皮囊》,它其实被我摆在书架上很久了,一直没有看,直到昨天。文章很多地方让人深思,对于和亲人相处,对于对人的了解,对于生活的去向,很多很多。
它需要静下心,好好想一想的书,给人一个坐下来整理自己的启示。
我因此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如果他说想要读者看过这本书后看到一些他所期待人们能够看到的话,他做到了。书里没有明确得列举什么大道理,是通过作者本身的经历的述说,缓缓延展出作者心里的画面和期待。
其中最让我深思的两个问题之一是‘理解’。
书里说:
当你做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
看到这里我会不由联想到我身边的人,我不由开始揣摩是什么让我身边的人长成如今这般模样,是什么样的经历锻炼出他们现在处事的性格和行为。我想,我需要一个空间,不大,但是要一个人,好好得从头将身边的人回想一遍,也许我会发现很多不一样、未曾发现过的美好。
其二是关于怎么生活,怎么享受生活。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太多限制,又太自由。感觉如果有这么一场考试,我恐怕会交个白卷。除去名利钱财,到底怎么生活?如果没有了肉身,灵魂的自己还剩下什么?如饥似渴地读书真的能解决现在这种茫然然的感觉吗?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逃避吗?
或许,生活就是张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他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之后必然跟随着更多让人难以招教的问题、现实和过去。
可是,不知道答案就不去追寻了吗?一时想不出来,就先放置一边?
母亲说这个不急,你有很多时间来想。可是心里边还是躁动着,我可以理解文中的那个文展那样急匆匆地遥想未来,不断制定长期计划。到底是什么鼓噪着自己?
是现代社会的成功论?是自小在学校耳濡目染的教育?是不甘平凡的急躁?
我们90这一代可曾真正安静下来过?也许有,也许没有。
但是,心里抱着这样的疑问。即便有着强迫症的自己迫不及待想要找到答案,可是至今为止所有答案似是而非没有那种‘就是它了’这种感觉。看来,我只能先让它沉在那儿,至少它在那里。也许,某一个时刻,我就找到了。
这个答案急不得。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马塞尔·普鲁斯特
书的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行名言,相信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也会从中看到些什么吧。而以上是我看了这本书的一些杂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