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研究生论坛
3.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研究的历程与时间表

3.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研究的历程与时间表

作者: 孙小鑫的心 | 来源:发表于2020-01-20 10:08 被阅读0次

    硕士班新生往往对研究生的历程与该有的进度一无所知,因而紧张过度而难以入眠,或者轻松过度而浪掷岁月。本章的目的,是简介研究的历程,与进度的合理安排。

    有些硕士修业班的时间是三年,但是一年级专心在修课,因此用来从事论文研究的时间还是只有两年,或更少。很多硕士班的修业时间是两个学年,但是新生报到在九月,而口试通常在六月,实际上只有21个月左右。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想要完成一本勉强可以毕业的论文,时间还算充裕,但是若想在这时间内培养出扎实的研究能力、娴熟文献回顾、培养专业级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在教授指导下品尝一下创新饿滋味,时间相当紧凑。

    以前我在清华大学指导的硕士生往往是大四就进实验室,有些则是硕士班直升名单公布后就开始接受训练。我们基本上是一年工作360天,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这种学习历程的学生,有机会在一年内培养出敏锐的批判能力,上课时让其他教授印象深刻或惊艳不已;而毕业时通常可以在国外著名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不过,这样的学生可遇不可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文献回归发展出创新的策略

    研究工作的起跑点是选择指导教授,以及候选的研究主题(topic)。为了两个理由,这件事情愈早敲定愈好:(1)最热门的教授往往在直升名单放榜时就收满学生了,候补生报道时可能已经是在挑别人捡剩的老师或题目,因此愈晚挑老师,老师和题目都很烂的风险就愈高;(2)硕士论文的生产过程迂回且充满风险不确定性,愈早开始就有愈宽裕的时间去应对风险,胜算越高。至于如何挑指导教授,那是下一章的主题。

    接着是学习文献搜索与筛选的方法,了解Google搜索、Google进阶搜索和Google学术搜索有什么不同,了解不同的关键词如何影响搜索的结果,了解图书馆咨询服务台可以为你做什么(通常是远超乎你想象的),以及学术文献的种类和特质。本书第7章会进一步讨论这个主题与要领。

    同时,针对你的候选研究主题,逐一进行初步的文献回顾,以便了解该主题的研究背景,包括问题的起源与背景,这个问题在现实世界与学术界的意义和价值(重要性),目前学术界比较有共识的主要结论,目前学术界悬而未决的主要争议和症结点,以及目前学术界的主要研究趋势和课题。希望这个探索的过程可以让你尽快下定决定,选定一个研究主题(譬如「基本工资」)。

    然后,在你选定的研究主题当中深化文献回顾,了解该主题内曾有过的各种研究子题、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直到你对某一个具体问题(problem)有些感觉、有些想象,甚至有些模糊的主张或「假说」,并且有兴趣进一步更深入的探讨它。这时候,你可以模仿读过的相关文献,以该领域内学术界惯用的术语和概念,给这个问题下一个标题(title)(譬如「基本工资对弱势群体失业率之影响」),并且用一段话陈述你的问题意识与研究焦点,从而形成你的「问题陈述」(problem statement)——这就算是较明确地定义你的论文题目(research problem)。

    接着,准对你的论文题目,根据你过去的阅读经验,选择一组最恰当的关键词,开始搜寻并筛选出与该问题密切相关的代表性论文,完成初步的文献搜寻。接着,藉由文献搜寻之助,勾勒出学术界研究这个问题时所采用过的各种角度,研究的方法与流派,有共识与有争议的议题、各种主张和技术性细节,以及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所有可能因素,最后汇整出各流派的优缺点与得失,以及背后大致的原因与机制。

    这是一段交错着阅读、思索、分析、归纳与汇整的复杂过程,不同派别之间的彼此批评会暴露出对方的缺点,也会扬举自己的优点;你可以借此过程提升自己专业的批判能力,并且用它来批判性的检验自己的研究构想与研究成果。这是攸关研究品质的过程,本书后续会有几张从不同角度介绍具体的方法与要领。

    当你掌握到既有研究成果的得失之后,接下来时尝试突破与创新。而创新的最简单途径,就是从既有的方法或观点中截长补短,糅合(hybrid)成兼具数家之长的解决方案或答案,以便它们在某些场合或情境下,较既有的解决方案或答案更适切,或更优越。本书将会使用数章的篇幅,针对不同的研究类型介绍一些较易学、易用的创新策略、方法与要领。

    最后,你根据上述的创新策略,更仔细的研究你拟取法的既有方法,深入了解其优缺点的成因与机制,以便评估柔和他们的具体策略与可能的困难点,并据此重新调整创新的策略和研究构想,直到排除所有看得见的困难为止。然后,仔细评估这个方法相对于既有方法的优缺点,选定一个最能表现其优点且最能遮掩其缺点的应用场景(或使用条件与范围),完成一个具有高度可行性的研究计划。

    回到前一章错误示范案例中的硕士论文,如果作者曾经完整做过上述的文献回顾,掌握到研究基本工资问题所需要的各种技术细节与争议,并且从既有的方法发展出一个具有特定优点的方法,以及能表现其优点的适用条件与范围(特定的时间、产业或社会情境),我们在前一章所列举的缺点就不会存在了。

    不过,有一个好的研究构想和创新策略,只不过是成功的一半或三分之二,而不保证百分之百成功;此外,后续的研究工作对论文品质的影响还是非常可观,轻忽不得。

    后半段的坎坷路——发展、调整与验证研究构想

    凡德罗(Ludwig Mises van der Rohe, 1886-1969)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以强调简洁的风格著名,他说过两句隽永的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神就藏在细节里」(God is in the detail)。对于强调品质与严谨性的学术研究而言,这两句话也完全适用——学术界要的不是一大堆无法被反复验证其有效性的创意,而是经得起专家反复验证的见解。

    以「调涨基本工资会不会提高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这个问题为例,过去十年来发表过的论文就不下数十篇,他们给的答案都很简单(「会」或者「不会」),决定其论文品质的关键在于他们回答的方式和证据有多严谨、可靠,而不在于他们的答案——最著名的论文不必然是最富有创意的,但一定是最严谨而让人不得不信服的。

    因此,有了好的创新策略和研究构想后,接下来是要如何把这个答案(解决方案)锤炼到毫无瑕疵,或将瑕疵降低至最低。

    上一章解释过,一个问题的答案必须要先铺陈为一套逻辑严谨的理论和系统性的知识,才能够从最多种不同的角度去反复检验它,从而强化其有效性与可靠性。因此,有了研究的构想后,必须先把假设中的答案或解决方案发展成一套理论,并且从各种角度探索可以支撑它的证据,以及驳斥它的证据。如果找到任何可以驳斥它的证据,就调整假说中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或者调整这个理论的假设条件与适用范围,直到无法驳斥它为止。此外,这个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尽量让研究成果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从而避免严重减损其贡献度。同时还要持续了解学术界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跟最新的研究成果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在提交论文的前夕有人发表了雷同的研究成果。

    上述这个过程不但需要研究者的创意,更考验着研究者的专业能力,以及从相关文献的争议中培养出来的警觉性和自我批判的能力。对于欠缺研究经验的硕士生而言,指导教授的指引、评论和提醒是很重要的。此外,即便指导教授已经替你想好整个研究的架构,你还是要去充分掌握有关的学术文献,了解其中各派的争议与共识,培养自我批判的能力,才不致讲好的研究构想执行成漏洞百出的研究结果。因此,不管你的研究构想是否是由指导教授提供,你都必须娴熟文献回顾的方法与要领,并且利用它培养出专业级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指导教授的指引,顶多只是让你减少一些迂回曲折的过程与挫折而已。

    最后,你必须根据学术文献的最新状态,评估自己这份研究成果的优缺点,并且针对自己所提的答案或解决方案的长处,设计数个示范案例,以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或数值模拟来凸显他们的优越性。

    最后的工作就是撰写论文初稿,给指导教授过目、修改、润稿。然后讲论文草稿送交口试委员,并开始准备口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研究的历程与时间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xj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