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遇到一本好书就告诉自己慢一些读,细细的品,也许能得到更多。
今年三月份读到蔡崇达的《皮囊》就被深深的吸引了。真挚,坦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这样平凡中的情感最诚心。
其实开始对于这本书名是完全不理解的,不知道皮囊意味着什么,而作者可能也理解大家的疑惑,开头第一篇就交代清楚了皮囊的意思。以一家子最年长的阿太开篇,一句“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很利落,很硬气,全书的精华所在。然后不管是父亲重病,母亲盖房,还是作者自己挑起家庭的大梁,虽然有些段落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但始终觉得,这一家人都活得很硬,很坚韧。这本书的前几篇就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少年说着一直折磨着他,同时也让他自豪的记忆。有些叙述确实显得有些用力过猛,但就好像作者自己说的,这本书是从他骨头里抠出来的,从骨头里抠出来的东西,怎么轻描淡写?这些故事,这些经历,让我很受触动。
我自己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作者蔡崇达的思想观念让我有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这本书的代入感很强,我有点期盼和他有着更多的共同点。
最喜欢是其中一篇《厚朴》。蔡崇达在其中表达了两种观点。一种是类似厚朴的“热血青春”,一种是他本人的“现实与真实”。
书中写“任何不合时宜的想象都是不需要的,因为现实的世界只有一个。”“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的人,才会动辄把自由挂在嘴边。”厚朴可能在父亲的影响下,是一个生活中的激进者,一个愤青。他讲自己的名字来自英文HOPE,家里有一个特别大的世界地图,对大家宣告自己要活的精彩,组建并没有什么水准的乐队,和高官的女儿谈恋爱。而现实并不如他想象中那样顺利,毕业后没有工作,做音乐梦想不被人认知,以至于最后因为现实和梦想的差距导致精神问题,自撞南墙。这是一个狂热分子的悲哀吧。而作者本身,因为父亲的病情、家庭的债务,以及自身的责任感。明确自己的目标,通过杂志社的实习生,见习,一步步走到北京,独立的开始跑新闻,到后来做到主编甚至出这本书。应当是作为一种脚踏实地,一种务实。他一直控制着自己“要确保对自己一切的控制,要确保对某种想象的未来达成,要确保自己能准确地活在通往目标的那个程序里”,而他的这些控制,也是一种对梦想的实现。
开始读的时候,非常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提示厚朴不要告诉同学们他名字的来历和家里墙上的大地图,也不明白同学为什么会笑,觉得厚朴这样有热情是好事,是青春应当有的东西。而作者本人的小心翼翼,对他人冒犯的担心,带面具式的生活,让我觉得他生活的复杂,似乎少了些年轻人该有的东西。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渐渐找到了差异。作者不是没有梦想,也不是没有激情,只是将梦想和激情这种虚无的东西内敛起来,化作一个个实际的目标,寻求各种可能去实现。一方面自己努力,一方面借助现有的条件,也借着父亲的病和债务,给自己务实去实现梦想的借口。厚朴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空洞的口号,有自己想要坚持的东西,但是吉他不好好学,又没有唱歌的嗓子和条件,像是在自己身上建立了空中楼阁,而只是享受万众瞩目的感觉,以至于做得事情越来越出格,自己也越陷越深。
想生活中也好像有这样两种态度,虽然对比并不那样强烈,可能结果也不是如故事里那样惨烈。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想说做任何事,都要先有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的过程或许无言,或许惨烈,但我想不会是无用之功。说什么成功,实力和机会都是缺一不可。机会或许也不是无条件给你。年少时候空想很多,越长大越需要更多的务实精神。梦想或许只是一个引导者,在足够努力之后才会发光。
我感觉看一部书能够让人思考能够感染人就是值得一看的书,不去告诉你人的一生应该怎么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怎么样。他只是给你讲自己的故事和从中获得的感受,并且希望被人理解。
我不敢轻易下结论,这是一部必读的书。只是希望,在这样忙碌庸俗的世界中,感觉累了,想要拥有一块心灵的栖息地,那么,我会说,有这样一本书,依托故事里的柔情,思索平淡朴实的生活中所蕴含的力量,能够让人细细体会生活中少有的甜蜜,寻找简单生活的模样,我想这就是《皮囊》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