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很会讲故事,在每个重点情节上都设置了假设和好奇,增添了些许悬疑色彩。一些偶然巧合的重要性也设计的很到位,没有生搬硬套之感。
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大滚轮之下,显得那么的微茫和不堪一击,读后不禁感叹命运的残酷或仁慈,世道的沧桑变换和不公。
那个特殊的年代是我们知之甚少的岁月,至今也无法探其全貌,犹如管中窥豹。
人的实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精神不再属于自己,情感变得麻木,良知与理性也通通荡然无存。
那个时代的爱与被爱,恨与被恨的纠缠,变得更加刺眼夺目,善与恶也显得格外分明。一个时代若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掌控的东西。
爱与被爱是复杂而独特的美妙情绪,让人为之倾倒与疯狂。
上校与小玲之间的爱是悲戚和充满无奈与心酸的。他们之间的爱恨纠葛贯穿了一生。
小林对上校的爱是无畏、炽烈、饱含深情,最终却又是毁灭性的。她的爱是让上校倍感煎熬和压力的,因为他是真切爱着这个女人的,不想她受到丝毫的伤害,否则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即使小林因爱生恨误解了上校,深深的伤害了他,狼狈不堪的他也没有一句抱怨或辩解,上校的苦楚没人能倾诉,无人倾听,心如刀割也只能隐忍和独自承受。
那样的年代,有太多类似的悲欢离合每天都在上演,活生生的剥夺了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作为个人一生最大的精神折磨和不幸。
最后知道真相后,很是心痛上校。小林得知上校疯魔之后,倾尽所有带他治病,无微不至、细心照料他的后半生。直至生命尽头,选择和他一起赴死,毅然决然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她为之留恋的人和事,她的后半生就是为了他而活。
上校和小林之间的爱不禁令人动容和唏嘘,这样深沉的爱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
恨是自我毁灭和否定的糟糕情绪,有些人一辈子无法解脱,就像被刻在了骨头上,化成灰烬,至死方休。
爷爷和父亲、村民邻里之间的恨与被恨,至死也未达成谅解。讲了一辈子大道里的爷爷犯了致命的糊涂,本想保护而孙的他却害惨了他们,最终自杀谢罪,结束了自己渴望被救赎的人生,可悲可叹。
父亲、爷爷和小瞎子之间的恨与被恨也纠缠和痛苦了一生,仇恨占据了他们人生的全部,从来没有放下过,让原本正常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
父亲终其一生始终认为有鬼魅让一家人惨遭不幸,晦气缠身。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种下的恶因而结下的恶果。临终希望能够放下仇恨,却为时已晚,挣扎纠结了一世。
文中的“我”一直憎恨着小瞎子,过了大半辈子才放下对小瞎子的恨,那时的他内心才真正得以安宁了吧。只有真正的悲悯才能拯救自己和放过他人。
人生每个阶段都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有些伤痛是不可能彻底消散的,不能一直死守不放,再深的伤再痛的往事也不必时时去抚摸。需要的是先封存,然后慢慢一点点去消化,终有一天伤痛会烟消云散的。
世上存在绝对的善与恶或好与坏吗?不存在。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善与恶本是共生而不是对立的。
有句话说的好,世间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耀眼的阳光,一样是人心。
村民们因为知晓了爷爷举报上校,对其家里人的种种戏虐和责难,甚至逼迫至爷爷一家人走投无路家破人亡,一辈子都处于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之中。
村民可能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善举,是替天行道,是除小人讲道义。众生皆有病,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可这不能成为人们站在道德制高点,肆意妄为对别人进行辱骂、诋毁和恶行相向的理由,这便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一种赤裸裸的恶。
老保长具备坏人的各色秉性,贪酒赌博好色之徒,而就是这样一个村民们眼里的坏人,却愿意为上校一辈子保守秘密,甚至在批斗中挺身而出为上校说话,这是坏人做了好事。
所谓的善与的恶,好与坏没有绝对的界限,都属于人的一部分。
善与恶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总是在一念之间。那会把我们完全推向两个不同的方向。
自己应该多思考和分析,不要总是被情绪左右,尽可能的不要去伤害别人。
人生海海,活着需要勇气,自我救赎更需要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