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最近喜欢上了篮球和做家务,乐此不疲。
细细思考之后,我发现孩子之所以喜欢上这两件事,跟“成就感”密不可分,同时,也让我反省了在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无心的做法阻碍了他发掘自己的能力和优点的努力。
首先说一下篮球这个事情。
家里原本是有两个篮球,一个是哥哥的,一个是我之前用的。宝子提出想一个篮球后,我和小哥就从老房子里把篮球带了过来,并且,小哥亲自充好了气,但是宝子玩儿的不多。
后来的一天,他跟我说:“妈妈,您帮我买一个科比纪念款的篮球吧!我喜欢科比。”
我很惊讶,他竟然会知道科比,于是就爽快地答应并在网上下了单。
在等待篮球到来的日子里,每天睡前,宝子都会看30分钟的篮球比赛视频,我和小哥不明所以,但是都笑而不语。
篮球经过重重阻碍,在一个可以收快递的日子,到了宝子手上。
快递的箱子不小,除了篮球还赠送了礼盒、护腕、气筒等很多东西。
我看他抱着有些吃力,问需不需要妈妈帮忙?宝子很肯定地说:“谢谢妈妈,我自己的快递自己搬就好!”
这么棒!我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他笑了。
回到家,爸爸和哥哥在午休,我们两个在院子里把箱子拆开,看到扁扁的篮球,我心里第一反应想说:“宝子,妈妈不太会充气,要不等哥哥或者爸爸醒了让他们帮忙吧?!”
但是,那天我竟然忍住了,可能是想到了宝子搬快递时坚定守护的眼神。
宝子看到扁扁的篮球之后,只说了句:“哦,看来需要打气!”,便开始继续翻箱子。
在找出了打气筒后,他没有寻求我的帮助,而是尝试着和篮球进行匹配,失败后,又翻出了两个气针在进行比对。
光是气针和气嘴的衔接,他就试了两三次,竟然按好了。
受到鼓励后,宝子的神色轻松了一些,于是他决定自己给篮球充气。
随着篮球慢慢地鼓起来,宝子的笑容也明亮起来,他很开心指给我看:“老妈,快看,篮球变大了!”
“就是,说明充进去气了,继续继续”,我好整以暇地坐在旁边。
他也坐在凳子上,吃力地按着小小的打气筒,我看得难受,想让他蹲下来,但根据最近宝子的“独立自主”,心里估计着他不会接受。
于是就换了个说法:“你坐着充气要是累了的话,可以试试蹲下来会不会轻松一些。”
他“嗯”了一声,没挪位置。
但是,过了一会儿,可能觉得弯腰确实累,就自然地蹲了下来,并诚恳地说:“就是呀,妈妈,蹲下来舒服多了!您帮忙按一下看看篮球气充足了没?我力气小,按不动。”
我按了一下,跟他说:“妈妈手上的劲儿也不太行,要不你拍拍试试,如果感觉弹性可以,应该就没问题。”
于是,宝子有了一次成功地独立给篮球充气的经历。
自此,他更爱这个篮球了,网课休息的间隙,总会到院子里拍一会儿篮球,还不时邀请小朋友在路边进行练习,据他讲,下一步的计划是去邻居家门口的篮球框里投球。
就在刚刚,宝子跟朋友在楼下玩耍,我在阳台上还能看见他得空儿就在练习空手拍篮球的动作,很帅的样子——至少他看起来是这样认为的!
这次的事情让我想到了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讲到的“鼓励”——“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
想到之前对宝子的教养方式,很多的方面都令人沮丧,缺少了鼓励,强调了他的“弱小”。
因为有个大八岁的优秀的哥哥,站在父母的角度,我们对哥哥的依赖很大,关于宝子的很多事情,总是会不自然地就让哥哥进行“包办”。
并且,随着宝子的长大,他毛手毛脚、丢三落四的性格跟哥哥成熟稳重、思虑周到的性格更是我心里常常进行比较的,所以很多事情更不放心让他去做。
日积月累,应该是通过我无心但又常常为之的“讲话语气、行为动作”,让宝子觉得自己无能、没用、做不了大事情,并且在家里低我们一等——他成了一个需要大家操心,担心,遇到问题总是需要其他人出面解决的人!
宝子应该是在努力克服自己这种渺小羸弱的感受,用自己惊人的成长愿望和勇气。
因为,他对家里的一切事情都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参与热情,尽管屡次被打击和嘲笑。
他努力克制着,只有在绷不住地时候,才会失控大哭,但是隔天就会跟我道歉,说自己昨天只是压力很大,没有控制住。
在读《孩子:挑战》时,我学习到:
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时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令他们气馁。
另外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就是对孩子的鼓励。即需要经常扪心自问:
我的这个方式,对我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
虽然自己学得一知半解,但本着“改变的勇气”,我努力地在方方面面进行着实践,做家务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个改变是放心让宝子独自到商业街的超市买鸡蛋。
宝子没有信心,他担心鸡蛋会碎掉。姥姥也有些担心,准备和宝子一起去。
我挥挥手,告诉宝子:“妈妈相信你会很小心的。如果有个别碎了的鸡蛋,妈妈就给你蒸成鸡蛋羹,作为你的劳务费!”
宝子笑着答应了。
后来虽然没有蒸鸡蛋羹,但是第二天一早我还是赶紧煎了几个荷包蛋,碎得不严重。
第二个改变是放手让宝子熬粥、蒸米饭。
以前在我腾不出手的时候,都是哥哥来做这个事情。
现在我以哥哥要上课为由,提出宝子来承担这个事情。
小家伙很惊讶,就很开心地接受了。
熬粥的操作宝子之前学过,是在生活课上老师讲过的,但他一直没有机会动手试试。
蒸米饭的操作也是理论层面,姥姥特地教了他一个小巧门:加的水比米多
一指!
米饭蒸得很成功。
饭桌上,我和姥姥特别强调了这次米饭之所以这么香,是因为新上岗的厨师的功劳,大家也纷纷捧场,宝子的脸都笑成了一朵花。
接下来,抹桌、扫地、用纸巾擦拭碗、倒垃圾、整理床铺……宝子都干的很开心,抽空还把爸爸的鱼缸擦得明亮亮,给爸小哥开心地直感叹:比养个狗儿强多了!
有了信心的宝子,在作业方面也逐渐不用督促,开始按自己的计划行事。
尽管有很多方面还需要进步,我的心里也经常忐忑不安,但是看到越来越自信的宝子,我告诉自己:相信孩子!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个气馁的孩子!
也许我们在心里会常常说:“等孩子大一点就好了!”,但是这种对孩子缺乏信心的态度和行为真的会让孩子感到气馁,他会觉得自己太小、不完善、不够好,不能在参与和贡献中寻求自身的价值,所以会让他的行为转向对他人无益的、让他人恼怒的事情上,从而得到“关注”。
其实,自给自足是人类成长的基本要求。
好妈妈不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信任孩子,就是给他鼓励。
也许,对于如何鼓励孩子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避免批评,多表达建设性的支持”应该是个不错的做法。
“我们无法将孩子保护在真实的生活之外,因此,帮助孩子为真实生活做好准备,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勇气,我们增强自己也需要勇气。
我们要的是进步,又不是完美,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在向前迈进。
所以,还有什么可紧张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