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人爱书,胜于爱自己的生命,有时为购得一本心爱之书,或借钱、或饿上几天、或怀着惴惴之心向家里要钱。当失去了心爱之书,常常会耿耿于怀久久难忘。
师范刚比业,分配在一山区学校,其间,有一姓陈的学生,父亲为民教,家里十分贫寒,但是勤奋好学,喜爱诗歌,虽非本人弟子,却关系不错,一段时间后,借走了我《莱蒙托夫诗选》、《普希金诗选》等几本书,就再没还回。第三年调来了年龄相当的李同志,因早就熟悉,学校住宿紧张,我就自动申请住我宿舍,一年后我离职进修,李同志顺便将本人《甘肃风物志》、《中国古代笑话集》借走,后来一直没有提过还书之事。
进修两年,毕业回家,只提着一皮箱心爱的书满载而归,那天正巧经过师范李同学家,切磋半日离开之际,顺手借走了《西厢记》、《文心雕龙》、《人间词话》三本。若干年后,还在等待读完后归还书的我,一直到现在,心情还是那么迫切,就象父母永远惦记儿女出远门一样,心里满满的期待和祝福!也许借书人只为了装点自己贫脊的书柜,也许只是那一时的心血来潮,可能根本连翻都没翻一遍!
这一切,我从来没主动要过,也许是为了给对方一点颜面吧,也许是为给自己一点颜面吧!
你在乎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在乎!一本书也值不了几个钱?友情、金钱、颜面,哪个更重要呢?有时还真让人犯糊涂。
进修回来,还在另一山区学校任教,其间一师父级别的老教师,性格开朗,性趣广泛,平时喜欢研究中医,与我很合得来,可视为忘年之交,他看中我《中国神祕文化》上下册,借走后几年时间,就再无下文!
那时,陈忠实《白鹿原》出版不久,我想方设法借得一本,如饥似渴阅读,还没看完之际,被乡政府上班的吴同志硬是借走,承诺"速看速还",可一月后见面,自告书己丢失,不知去向。无奈之下,只得想办法再买了一本还于别人。想着我可不能做不守信义的无耻小人。做人不能精心于占小便宜,更不能夺人之爱,也不可以用虚伪的光彩妆点良知的门面。
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也过去了,三十年都过去了,那些心爱的书——不,那些走失的孩子们怕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不知在他们的新主人家,还有没有人被牵挂,有没有受冷落甚至被遗弃在角落呢?
2022.11.16凌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