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主打名片还是油菜花,每年三月花开黄灿灿的季节,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一道挤在乡间田埂上,春意盎然,好生热闹。婺源春天的油菜花,一般人都知道,婺源的秋景未必都知道 。而深秋的石城,只是在各种摄影论坛中的一次次传阅,惊艳了真正迷恋秋色的摄影人。
石城坐落于婺源西北古坦乡,离县城50余公里,其实是戴村和程村统称,因村头石壁岩巍峨如古城而名。两村古树成群,其中百年红枫树有上百棵,每到深秋时节,高大的枫树火红一片,在白墙灰瓦的微派建筑衬托下,如同幅幅美妙的水墨画卷。
戴村在山头,程村在山脚。这里流传的石城秋色几乎都是从戴村边上的山头看程村,因此人们习惯又称程村秋色。考虑到起早路程上的便利,我们选择在戴村住宿。除了红枫和徽派建筑相辉映,石城的另一卖点是晨雾。
抵达的时候阳光正好,夕阳还能照射在山场中的程村。客栈老板娘说,你们很幸运,今年的红枫是近几年最好的,红得灿烂,而昨天刚好下了点细雨,湿度恰到好处,这样明天一早一定会有美妙的晨雾。
石城沒有举着小旗的旅行团,来的都是户外人、摄影者。虽然人群一波又一波,但没有嘈杂和喧闹,依然是秩序井然,宁静祥和。石城,属于目光总是停留在美景的摄影人的天堂。
从村里到观景台一线踩踩点,石城的秋天,色彩斑斓,枫树、苦楝树高大挺拔,村中数棵香枫钻天而立,红枫或成片或零散向人展示它的艳丽,在餐风饮露中如红霞,如火炬,燃烧着灿烂的秋色,四处弥漫着祥和。
独特的徽派民居飞檐翘角,光阴在白色的墙壁上画出斑驳的线条,留下历尽沧桑后的沉静和凝垂。褪尽了朱漆的木门在风雨侵蚀下早已辨不出颜色,每扇大门背后想必都有一段段让人嗟叹、令人唏嘘的故事……
站在古枫下,踏着青石板,忘却了时间,忘尽了前尘,人似与山谷、古村融为一体,变成了一只鸟,或是一朵云,在微风轻拂中自由舒展。
石城最美的时间是每天清晨,那缕缕炊烟聚而不散,散布在古村落之间,使得这充满徽派建筑的古村若隐若现,有如置身于天上人间般的虚幻缥缈之中。
深秋的石城晚上气温已经在零度以下,吃完饭时烤着炭火,外面风呼呼吹着树叶沙沙作响,心想这样的天气早起还真需要勇气。
当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摄影人的热情,凌晨五点出发,外面漆黑片。因为探过路,知道拍摄的好位置多在山坡。走出村外,山上头灯、手电、手机乱晃,人头攒动,山壁上、崖石间到处站满了人,就为拍摄那晨曦时炊烟四处的仙境。
我找到一块稍微平整的岩石,然后在搓着手来回走动,以增加热度。不一会,周围人越来越多,感觉不那么冷了。
天色微蒙,石城从晨雾中醒来,一抹抹细长的雾带随意点缀在树林、村庄和更远的山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漂移,原先的雾带渐渐化作轻雾飘散,新的雾带形成,又是另外一种美景。似乎每一个角度,都可自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红枫树十分高大,相比之下,那两层高的徽派建筑显得矮小了。婺源古属徽州,白墙灰瓦是最基本的建筑风格,不知还有数幢的房子的外墙却是用的土红本色,倒是显得更加醒目。
村口的枫树还齐刷刷排成一排,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在婺源的其它乡村,村口都会有这样粗壮百年以上的老树。他们认为古树是村里风水的保证,祖辈种下后辈不能随意砍伐程村和戴村拥有这样大的规模的红枫树还是比较少见的。
尽管云雾缭绕下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若隐若现,和火红的红枫交阳的照射下,显得很唯美。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在日出时,当阳光不遗余力越过山脊,漫过山林,最后点亮那一排排高大的红枫树上,叶子红艳透亮,林间多了一缕缕迷人的光柱,雾气飘渺孙漫其中,人们似乎都在期待这一刻,快门声就更热烈了。那一刻,我们都忘记了寒冷,原来美色真的可以御寒。
可能是由于温度的迅速升高,水气消散不及,后来整个村子居然都消失在浓雾之中,仅有那些高大的枫树,在阳光下依然美艳端庄。
顺着田埂小道下到村里的青石板小路,发现房屋盖得比较密集,其中路过几所年代久远的大宅,气派的大门两侧搁置着门当,村里遇到的大多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也许和这里的其它村子一样,大多青牡年男子都去外地打工了。
留守家里的,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油茶果,正是收获季节,许多人家就把采摘下的油茶果放在大簸箕内拿到户外晾晒,那果实是用米榨油,而外壳一般烧掉,我们早上看到不断升腾的雾气中,原来也有它的掺和。的确,有了晨雾的程村,更有意境。
石城秋色在意料中火了起来,山坡上多了许多举着手机拍照的旅行者,村子的规模也在向外延伸也就不奇怪了。遗憾的是,住宿条件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不过这地方的成名完全依赖这个季节的红枫,路程较近的可以自驾来。
不管如何,我总算是见过石城的那个美好的深秋早晨。那云雾缭绕下粉墙黛瓦的微派民居若隐若现,和火红的红枫交相辉映的梦幻美最仍然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离开了石城,隔一村一村的薄雾,隔着一树一树的清寂,我又想起了大山深处的石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