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第三天了。早上虽然醒得早,但春宵苦短日高起,直到10点左右才起床,收拾完毕出门已经快11点了。
今天她回学校有点事,我则决定去园林博物馆溜达溜达。园林博物馆距离北京西站大概1小时左右车程,两趟地铁后,还有一趟公交,四站路。
但见天朗气清、春风和煦,便动念骑自行车过去,总路程还不到3公里,骑车也只需不到半小时。时间还早,离闭馆时间还有近3个小时,2点之前赶到,也足够我参观完了(当然,目前为止这还只是我的预估)。
我悠哉游哉地一边骑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满眼春色,令人沉醉。恍惚间,猛然想起4年前的那个春天,那时在中关村实习的我,总喜欢下班后骑车回住处,哪怕两地相距十几公里。而周末一旦闲下来,更是会漫无目的地在城市郊外骑行,骑到哪里算哪里。
那时,心多闲呀。今天,又再一次找回了这种难得的心闲。
这一段路,分别经过园博园的几个大门。那时我才意识到,园博园博物馆和园博园不是一回事,而我想看的,其实是充满春天气息的园博园,我要沉醉在自然风光里,贪婪地吸收自然的养分。
但,既来之则安之,且去看看园林博物馆有何名堂。上午已经预约好了,进馆很是顺利。进门左手边,便是中国古典园林,我满怀期待地进去,略带失落地出来。这个展馆,展示的是自秦汉至明清我国园林的发展沿革,但多是文字和图片(结构图)说明,能直观展现园林之美的物件并不算多。倒是营造出来的一些示意场景,比如流觞曲水,倒是兴味盎然,可略窥当年情态,足慕先贤风范。

所以,我在期待什么呢?大概是,真正身处园林之中,尽享那一份静谧、清幽、自得,而不是获取任何关于园林的知识。
我上了二楼。顺着游览顺序,参观了中国近现代园林和世界园林,两者确实风格迥异。前者追求的多是一番曲径通幽的情趣,而后者则更加规整大气。我看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大家(比如钱学森以及其他院士)已经开始探讨山水城市了,而他们在如今看来简陋不堪的信纸上写下的手稿,日后成为该领域的重要著作,不禁让我心生感慨。
逛完室内所有展馆,我开始欣赏博物馆的整体布局了——大体上是「口」字型布局,四周皆为展馆,而中间则是实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也算匠心独运,为整栋楼增添了一份宁静和流动。只可惜,人潮汹涌,冲去了宁静,只剩下另一种逼仄的流动。
室内逛完之后,我急匆匆去往室外。明晃晃的阳光、随风摇摆的湖畔垂柳、悠然戏水的天鹅野鸭......好一派春暖花开的景象!我在湖边溜达了一圈,双脚已经有些酸痛,赶紧回到室内,找一个座椅。就这么一歇,已经4点了。

等我再下楼,工作人员已经准备闭馆了。
从博物馆出来之后,想想时间还早,便不着急打车或者坐公交去地铁站。找了一圈,没有可用的共享单车,倔强劲儿一上来,我就决定走回去了。倒也没觉得漫长,看看周围的风光,听着节目,3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仍然是地铁回来。不一会儿,圆圆也回来了,我们便出发去吃昨天已经决定的牛蛙火锅,菜品很是美味,吃得甚是满意。饭饱之后,逛了会儿商场,便披着夜色回来。

网友评论